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百名团员下乡村,科技赋能非遗+”文遗月老实践团陕西汉中分队三下乡:汉调传唱千里 响彻三秦大地

2022年07月26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 洋县,中国朱鹮之乡,目前作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传承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作为其中一项,是汉中文化的代表体现。

为了解当地非遗传承的情况,发扬优秀传统文化。7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百名团员下乡村,科技赋能非遗+”文遗月老实践团陕西汉中分队,来到洋县,前往汉调桄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天明老师家中拜访学习。

图为李天明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汉调桄桄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声腔剧种。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现在的汉调桄桄,观看的人少,传承人就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将这门技艺让更多人知晓,把它传承下去。”李老师这样对我们说。随后实践团对李老师学习汉调桄桄的经历进行了采访。了解到,自1956年起,当时年满16岁的李老师就在洋县文化团学习汉调桄桄。1994年,李老师成立了桄桄剧社,至今已在汉中巡回演出四百多场。即便如此,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扬仍然困难重重。

图为李天明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他的汉调桄桄传承经历

接下来,李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家中保留的汉调桄桄表演时的道具,并亲自向我们示范了杖头木偶的操控。在李老师的手中,木偶就像是真人一般,摆袖,作揖甚至是眨眼,极为震撼。另外,李老师还即兴演唱了一段颇具腔调特点的汉调桄桄。通过李老师的表演,增强了实践团成员对汉调桄桄的了解与兴趣。

图为李天明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各种杖头木偶

图为李天明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杖头木偶的操纵表演

图为李天明老师即兴表演汉调桄桄唱腔

最后,实践团成员整理了汉调桄桄的资料,并与李老师探讨汉调桄桄传承的有效途径。实践团希望,通过建立汉调桄桄的数字化档案,将汉调桄桄的表演形式及传播方式现代化,不断创新,把汉调桄桄这项非遗文化传承发扬。

图为李天明老师与实践团成员探讨汉调桄桄的有效传承途径

通过对汉调桄桄的非遗调研活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赴陕西省汉中市“探寻非遗名片,科技赋能传承”文遗月老社会实践团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了汉中文化,体会到李老师对于传承汉调桄桄的深切希望,领略到汉调桄桄这种戏剧的独特魅力。

图文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负责人:秦元春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