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湖南省多地学习红色党史暑期实践团“走进丹凤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2年07月24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 为了更好了解革命先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湖南省多地学习红色党史暑期实践团于2022年7月23日一起走进了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历史长河里,先后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中原军区部队等转战商洛,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埋骨秦岭深山。从1927年4月中共商县特别支部建立,到1949年12月商洛全境解放,20多年间共留下革命遗址126处。

在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内,高高矗立着一座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纪念塔,像一个历史的惊叹号,凝结着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

丹凤作为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中共龙驹寨特别支部。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丹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的丹凤儿女为了祖国和人民驰骋沙场、慷慨就义,无私无畏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徐宝珊、王柏栋、罗锦文……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庾家河战斗站前指挥现场

为了褒扬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先烈的伟大革命精神,1953年,丹凤县人民政府行文在凤冠山下修建烈士陵园。后经三次扩建,现在陵园内有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烈士史迹陈列馆等多组纪念性建筑。

徐宝珊纪念碑

石碑耸立,蓝天碧透,夏日里的丹凤烈士陵园一片肃穆。巍峨的牌楼大门庄严肃穆,13米高的丹凤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园中,前园正中的影壁上,“褒扬先烈,启迪后人”八个大字金光灿灿,壮观夺目;八面阅览橱窗,镶嵌在园门龙墙之上;后园中央,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烈士纪念亭巍然屹立。徐宝珊1935年5月9日在长征途中病逝并埋葬于丹凤县龙驹寨。中共丹凤县委、丹凤县人民政府在县革命烈士陵园为其建立了仿明建筑六角碑亭,并请徐宝珊的战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郭述申撰写碑文,刻于高1.7米、宽0.7米的白色大理石碑。该碑正面为隶书金字“徐宝珊同志纪念碑”;背面为楷书,评述了烈士光辉的一生。

罗锦文烈士陵墓

烈士墓区

园内松柏苍翠,名贵花卉,四时竞放,烈士墓区108名革命先烈的忠骨在这里安寝,实名19人,佚名者89人。抗战殉国的第一位青年志愿者医生罗锦文就埋骨于此。1937年秋天,供职于陕西西安同仁医院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的基督徒医师罗锦文,毅然辞去医院的一切职务,退出股东,组织西安医务界的多位同仁,成立“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救治受伤将士。由于伤员较多,而医生较少,他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终积劳成疾,于1939年10月12日累倒在手术台前,以身殉国,时年仅25岁。罗锦文殉国后,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赞扬他是“炎黄的好子孙”,医务同行则誉称他为“白求恩第二”。195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罗锦文为革命烈士。

园内局部照

牌楼大门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环境优雅,庄严肃穆,是丹凤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丹凤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缩影。

文章及图片来源:李阳洋、李文慧

审核:龚雅琦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