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上海市崇明区美丽乡村——“鸟栖圩田·大暑营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中

2021年08月13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廖珮珺 李依甜 )2020年7月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上海崇明区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上海市崇明岛建设村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武毅老师和李莉华老师带队,团队成员包含了风景园林、建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2人。7月16日下午,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陆续抵达上海崇明岛乡聚客栈。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17、18日为方案的设计阶段,19日起到25日为方案的搭建阶段,25日完成搭建任务,活动总结阶段。

本次活动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和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亚源境)共同举办,项目场地位于上海崇明乡聚客栈前的千童花田,在到达上海前,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老师的组织下根据场地现状资料分两组进行了前期构想与初步3D模型推敲。16日抵达现场后对场地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前期方案进行了优化改善。这次的搭建材料选用了具有崇明当地特色的竹子为主,团队成员针对竹材特殊的受力性能结合加工技艺进行了多种设想,并进一步深化了方案的节点处理,最终于18日晚确定本次搭建方案。

实践团队与当地竹匠讨论搭建方法

本次竹构搭建方案由竹构亭主体和平台两部分组成,方案的灵感来源于大暑时节崇明岛上极其常见却颇为精巧灵动的蛁蟟(蝉的一种),其轻薄透明的蝉翼与展翅欲起的姿态令人惊艳。古人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对这一节气的形容再贴切不过,而在这样一个降水、蒸发量都大,极其倚赖自然通风的节气中,方案采用竹构的平台单元对底面进行抬升,增强自然通风也抑制场地本身下部的杂草滋长,平台上部则构筑了左右两片相对的曲形竹面,既能满足纳凉、遮阳、防雨等基本功能,也轻盈美观。

团队成员体验构筑物功能

实际搭建的过程中,受竹材自身的性能与施工技术的限制,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方案设计与实施落地之间存在的一定差异。如用竹材制作方案主体曲形竹面的曲拱时,因截面为圆筒形的竹材不易整体进行弯曲,而单个竹片所做的曲拱又无法满足骨架自身的受力性能,在几经尝试,最终采用了多片竹片绑扎的单元形成曲拱,既满足了受力性能的需求又达成了方案设计的曲率。

指导老师讲授节点连接技巧

结束日常搭建工作后,指导老师先后请来了上海空间里事务所建筑师王少榕、上大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海松教授等多名与崇明营建息息相关的设计界大咖,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及当地文化等方面与同学和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至此,大家对本次竹构搭建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多日的实际搭建与探讨真正内化为自身知识积累。

空间里事务所王少榕建筑师晚间讲座

方案全部的搭建活动在25日上午12时左右圆满完成。为期十天的搭建活动,同学们每日迎着朝阳踏进场地,与竹杆、竹片等竹材相伴,与台锯、手钻等工具为伍,在大暑的炎炎烈日下挥洒汗水,紧密协作,夜晚踏着星夜在乡间小路上相携而归。

实践团队进行竹平台固定

通过本次在上海市崇明岛建设村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对所设计的两个曲形竹篷主体与八个竹构平台的搭建工作,为崇明乡村的建设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在这十天的深入乡村的实践与交流中,同学们也真切理解到了崇明乡村的现状与此次活动的现实意义,体会到了背负在各自肩头作为设计师与建设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领会到方案实施的不易。但经过此次实践活动的锻炼,每位同学也都信心满满,期望着进一步投身于祖国的乡村建设当中。

团队合照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