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闽山闽水总关情,青春宣讲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福建省厦门、宁德、龙岩、福州四市六县,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宣讲、红色教育等形式,感悟领袖思想,传承红色基因,以青年之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首站走进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这两个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走访的偏远山村,如今已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典范。在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队员们通过红色教育课程和主题团日活动,深入学习“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生态发展理念。实践团与军营村村委会举行座谈交流,并正式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后续长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挂牌仪式上,村党支部书记强调:“未来实践团将定期组织队员来到军营村,开展红色教育研学、乡村产业调研、支教助学等活动,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助力军营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此次与军营村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我们大学生搭建了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重要平台。

随后,团队来到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实物展品和沉浸式场景,系统学习特区建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与讲解员就厦门经济特区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发展经验展开深入交流。馆内专题展区特别引人注目,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推动的“跨岛发展”战略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队员们驻足观看《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刻领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此次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之行,是实践团“从乡村看发展、从历史悟初心”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队队长邓子涵表示,从军营村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到纪念馆回顾特区发展的辉煌历程,队员们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使命担当。 

白交祠村的老党员动情讲述脱贫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叮嘱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如今村里茶产业兴旺,土路变通途,年轻人也回来了!”他指着村口新修的道路说:“这条路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规划修建的。”队员们一边聆听,一边记录,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深远影响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担当。

在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照片展现了闽东从“老少边岛贫”到“金娃娃产业集群”的蜕变历程。实践团成员肖颖莹感慨道:“‘弱鸟先飞’不是口号,而是宁德人民用30年‘滴水穿石’的奋斗写就的答卷!”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纪念馆内,黑白照片与崭新楼房的对比让队员们震撼。村民江成财激动地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这些鲜活案例成为宣讲团诠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教材。

龙岩市长汀县的水土保持科教园记录了从“山光水浊”到“花果满山”的生态奇迹。实践团在露湖村参与草灌带铺设,亲身体验“长汀经验”中的治理智慧。队员白烽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五赴长汀推动治荒,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激励我们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实践团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行动,在田间地头践行初心使命。宁德古田县晟农农业有限公司的银耳种植车间里,队员们学习现代化农业技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蔡宇翔提出:“菌渣回收和循环水处理技术可推广至西北,助力绿色农业。”在福安坦洋村,队员们体验红茶制作工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的故事,并协助村民设计茶文化短视频,助力品牌传播。


每晚的“青年思享会”上,队员们结合当日见闻展开研讨。负责人安洋总结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的17年,是为民情怀的缩影。我们从‘四下基层’学到调研方法,从‘滴水穿石’读懂坚持的意义。”
实践归来,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八闽大地的生动实践。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调研,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四下基层”“滴水穿石”等理念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锤炼了理想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所见所闻转化
为学习动力,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

闽山闽水间,青春的脚步坚实有力。西安建大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继续开展伦理宣讲活动,把福建实践的鲜活案例带进校园、带回家乡。同时,团队还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实践报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来稿组织:化学与化工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