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资源学院赴咸阳、商洛调研多灾种治理韧性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实践团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围绕多灾种治理与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展开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街道办、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与当地村民,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层防汛工作的组织机制与实施成效。
在石镇社区街道办,社区明确将山洪、滑坡、泥石流及道路损毁列为重点防范灾害类型,并建立起覆盖预警、响应、撤离及物资保障的全流程机制。例如,针对高风险区的10户居民,社区不仅划定3处紧急安置点,还详细规划转移路线,确保特殊人群也能及时避险。物资储备方面,除手摇报警器、发电机、排水设备之外,还与砂石供应商达成协议,保障应急时快速构筑防水堤墙。宣传与演练同样被纳入常态化管理。社区每年组织汛期演练,模拟真实险情,引导居民按既定路线疏散,并由专人协助老幼及残疾人转移。一张张“防汛责任分工图”被张贴在办公室显眼位置,明确标注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推动“防—抢—撤”流程落到实处。

随后,团队探访了柞水县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作为防汛体系的“智慧大脑”,该中心依托气象观测网站和实时监测设备,持续为应急管理等部门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在灾前预警阶段,气象部门承担“哨兵”角色,及时发现异常天气并发布预警,为人员疏散和灾害应对争取宝贵窗口。此外,专业团队还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协助调整防汛策略与资源调度。值得注意的是,柞水县正在推进国家城市自动安全保障气象站的建设。该站设于下梁镇,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气象监测、内涝预防与交通气象服务的精准度,进一步强化区域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

团队最后走访了易受灾村的村民。调研发现,约60%的中青年群体依赖手机气象预警,而30%的老年人仍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获取天气信息。部分村民还保留着观察河道水位、倾听山谷回响等经验性防灾方法。近年来,随着社区宣传和演练力度的加大,村民的避险意识和主动配合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政府—部门—民众”协同共防的良好局面。

此次调研实践团不仅梳理出基层防汛体系中的组织经验与创新做法,也展现出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防灾新路径,为韧性乡镇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来稿组织:资源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