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2025三下乡丨界河清源焕新生 青春聚力助振兴——机电工程学院赴“磨憨—磨丁”实践团调研纪实

2025年08月24日  点击:[]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探索边境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机电工程学院“污水治理与生态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深入云南省昆明市“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先后走进磨憨镇曼庄村及跨境生态治理一线,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解码边境村寨生态振兴与跨境污水治理的融合发展密码,用青春力量助力边境绿色发展。

曼庄村:生态治理铺就乡村振兴路

7月17日,实践团一行抵达磨憨镇曼庄村,这座中老边境的傣族村寨,正以“治污+造景+兴业”的发展模式,书写着生态振兴的新篇章。

“过去南坡河岸边污水横流,如今水清岸绿,这是我们最骄傲的变化。”曼庄村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村里的污水收集系统与生态氧化塘。据介绍,该生态建设项目通过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将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再经生态氧化塘进行净化处理,彻底斩断了污水直排南坡河的污染链。站在生态氧化塘边,可见池水清澈,岸边绿植繁茂,与周边的傣家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了“车行绿荫下,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生态景观。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曼庄村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团随后参观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大龙哈民宿。走进民宿区,傣式建筑的飞檐翘角与现代太空舱的玻璃幕墙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村委讲解员向实践团介绍,民宿建设充分保留了傣族建筑文化特色,同时融入了绿色环保理念,如采用太阳能供电、中水回用等技术。实践团成员详细询问了民宿的建筑工艺、运营模式及收益分配情况,了解到民宿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通过房屋入股、参与服务等方式获得分红,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村民增添了稳定收入来源。据统计,大龙哈民宿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数千人次,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跨境治理:技术创新守护界河清水

7月19日,实践团深入“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跨境生态治理一线,考察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实践,探寻在复杂条件下保障污水稳定达标排放的技术方案。

 “磨憨地区的污水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内生态环境,更关乎中老跨境生态合作。”在项目技术专家的带领下,实践团实地考察了污水处理厂的“AAO生物处理+四级深度净化”组合技术。该工艺先通过厌氧、缺氧、好氧(AAO)池协同作用,实现污水的脱氮除磷;再经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渠四级深度净化,最终使污水达标排放。技术专家详细讲解了针对高盐水质的优化措施:通过逐步驯化培养适应高盐环境的微生物菌群,调整曝气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确保生物处理环节的稳定高效。

实践团成员在中控室看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处理后的污水COD(化学需氧量)稳定在50mg/L以下,优于国家标准,充分证明了该工艺在高盐水质处理中的有效性。

除高盐水质外,合作区还面临管网系统待完善及雨季冲击等挑战。实践团重点调研了厂区的韧性设计策略,了解到为应对这些问题,厂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接纳雨污分流后的生活污水,以控制进水负荷;设置事故调节池,应对进水水质突变(如氮浓度骤升)的情况;优化抗水力冲击工艺,通过自动调节回流比和药剂投加量,保障雨季极端天气下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站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看着清澈的水流汇入界河,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每一滴达标排放的清水,都是跨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更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之源。

结语

青春力量助力生态振兴,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对生态振兴与跨境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生态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守护绿水青山既是守住发展底色,更是筑牢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根基。在曼庄村,从污水横流到生态宜居,从单一农业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团见证了生态治理如何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在“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从高盐水质难题到稳定达标排放,从管网短板到韧性设计,实践团看到了科技创新在破解生态治理难题中的核心作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整理好调研资料,形成专业报告,针对曼庄村民宿节能改造、合作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等问题提出建议,用实际行动传播生态故事,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来稿组织:机电工程学院团委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