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德学院木质古建保护暑期实践团奔赴九省多地,以调研、修复协助、宣传等多样形式,开展木质古建保护实践活动。深入探寻古建历史价值,助力守护传统建筑瑰宝,在田野与街巷间传递守护文化根脉的信念,凝聚传承历史的青春力量。
苏园榫韵:以匠心为脉,续文脉新章
实践团成员走进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循迹苏园木构精魂,守护榫卯匠心传承。探访时,成员们对主要建筑的木梁架、门窗进行了状况检测,记录腐朽变形数据,并采访了运用传统技艺现场修复的香山帮非遗匠人。之后,成员们又重点观察记录了斗拱等复杂木构,访谈了园林保护专家,深入了解其如何结合现代科技技术进行维护。通过实地检测与专家访谈,成员们系统学习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保护古建的方法,深化了对文化遗产守护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西沱寻韵:以古建为媒,串历史底蕴与文旅活力
实践团深入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的街巷深处,围绕当地特色的木质古建筑展开了细致的探访调研与针对性的保护实践工作。成员们重点考察了“西沱天街”1314级木质台阶及其独特山地与土家族融合结构,并对九眼桥、下盐店等核心古迹的木构件进行了基础状况检测与记录。成员们访谈了古镇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古镇如何从居民住宅区通过系统修缮转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非遗旅游小镇。通过交流,成员们学习了其在保留木质外观古韵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实现“保护原貌促文旅发展”的具体策略与实践经验。

古庙拾遗:调研溯文脉,数字护古构
实践团走进陕西西安鄠邑区化羊峪,以化羊庙古建筑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历史价值与保护现状开展深度调研。化羊庙始建于宋代,其中东岳献殿为西安唯一的元代建筑,是研究元明木构建筑演变的珍贵实物。调研中发现,受岁月侵蚀与自然风化影响,古建筑群木质构件已出现朽化、裂缝等问题。实践团采集东岳献殿数据,尝试构建VR 模型以实现数字化留存,并计划制作庙会技艺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以青年之力延续古建温度,让千年古建的历史底蕴在当代生生不息。

深巷探筑:探木构遗珍,溯民俗根脉
实践团走进陕北神木老城,围绕木质古建筑群展开实地调研与文化溯源。老城坐落于黄土高原腹地,百余座明清至民国木质建筑错落分布,是陕北传统建筑文化的 “活化石”。实践团沿古街考察古建筑结构,走访当地居民了解相关历史。系统梳理当地古建筑的历史脉络,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后续将整理调研资料,为相关部门提供古建保护修缮与文化传承的科学支撑。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木质建筑在新时代继续讲述陕北故事,使陕北民俗文化在精心守护中得到更好传承。

结语
通过在苏州拙政园、狮子林、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等九省多地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安德学院木质古建保护暑期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修复协助、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木质古建的营造智慧、历史价值和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未来,安德学院学子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让传统建筑瑰宝永续流传,激励更多人树立文化传承之志,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来稿组织:安德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