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路径,7月23日至7月31日,冶金工程学院“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衡水开展实践调研。

方寸之间见天地 毫厘之处显匠心
实践团队到达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了解了内画艺术的历史与创新。一件件内画鼻烟壶精品,以反笔技艺在方寸之间呈现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让成员们感受到“正面观画、反面运笔”的独特技艺和东方美学。


对话大师传薪火 匠心独运话传承
在同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自勇先生座谈中,王自勇分享了自己数十年的内画艺术坚守经历。他表示,每件作品的完成都需长期沉淀,考验眼力、心力与定力。他强调,工匠精神是文化基因,艺术创作如同冶金淬炼,需持之以恒。指导老师岳家新结合冶金专业特点,与王自勇深入探讨了工匠精神与冶金学科中“千锤百炼”理念的共通性,认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当代学子在专业学习与文化传承中共同秉持。对于非遗的未来,王自勇希望当代青年能用科学思维赋能传统技艺,让文脉焕发新生。

反笔壶内探乾坤 指尖非遗初体验
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内画文化,学习体验内画技术,在传承人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拿起特制弯头内画笔尝试创作。通过放大镜观察壶内壁,成员们体会到内画创作对定力的高要求,更感叹到这门技艺的精妙。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建大学子近距离接触衡水内画这一璀璨的非遗技艺,深入了解发展历程与当下面临的传承挑战,更在与传承人对话、亲身体验中,深刻感悟到非遗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工匠精神。王自勇提到工科思维与非遗技艺跨界融合的潜力,为实践团提供了专业知识应用于文化传承的新思路,也为双方未来合作、探索非遗传承创新路径奠定基础。
来稿组织:冶金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