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关中平原热浪翻滚。环境学院“沃野绿程,碳循耀关”实践团活跃在田野间的青春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深入咸阳、渭南、杨凌、宝鸡、铜川等地的村屯农家、田间地头,直面农业废弃物这一“生态包袱”,在发酵罐旁记录数据,在果园里翻抛堆肥,用专业视角解码废弃物“涅槃重生”的科技密码,为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解析生态包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路上的“三道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团成员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见微知著的“敏感力”,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走访恳谈、资料查询等形式掌握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手情况,把调研的“细”字落到实处。
收集运输难。“种养结合是方向,但收集运输成了‘拦路虎’。”在咸阳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企业负责人无奈摇头。实践团深入养殖场及周边村落农户发现,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因分布零散、密度低,推高运输成本,制约了企业盈利与资源循环利用规模化,成为当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突出瓶颈。

技术适配难。走进在泾阳县宝盛种植合作社,调研团队发现当地中小农户守着秸秆还田、粪便堆肥等传统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我们懂秸秆还田的老法子,可先进设备买不起啊!”一位老农的无奈,道出普遍存在的“技术适配困境”,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间的断层,正掣肘着小农户的绿色转型之路。

模式推广难。陕西渭南葡萄产业园内,修剪下的枝叶、废弃的保护袋以及凋零的藤蔓堆积成山。尽管园区已采取粉碎堆肥、专业回收等措施,但处理能力滞后于废弃物产生速度。技术员坦言:“每年仍有近三成的废弃物不得不运往填埋场。”当理想循环遭遇现实围城,一个“难”字道尽推广模式落地的困境。
实践团成员芦世青说:“一线调研让我真切触摸到农业绿色发展的脉动与需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三大难题,也更加坚定了我用专业所长破题的决心。”
发掘绿色财富:科技破解循环农业“密码”
为实事求是了解科技赋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真招实策,调研团队将典型调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扎实开展“接地气、出实效”的调查,真正掌握破局循环农业的科技密码。调研发现,陕西多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覆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高值”的全链条技术路径。
杨凌秦宝牛业引入生物发酵床技术,利用微生物在牛舍内高效分解粪污,大幅降低清粪频率和劳动强度,真正做好“源头减量”的文章。
渭南大荔县华山牧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三座大型厌氧发酵罐年处理牛粪12万吨,产出沼气6900吨,发电240万千瓦时,不仅满足牧场全年用电,更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完成“粪污-能源-肥料”闭环。杨凌睿浩生物公司则通过多级发酵工艺,将牛羊粪、菌渣等十余种废弃物转化为功能型定制有机肥。两地通过科技赋能有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减排增效。
与此同时,关中多地更在积极创新实践,尝试在产业末端把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眉县猕猴桃枝条变身优质有机肥,不仅使果农通过出售枝条亩均增收200元,更提升商品果率8.5%,实现优质优价;白水县苹果废枝转化为食用菌基质,拓宽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铜川利用樱桃废弃果叶堆肥,借助错峰上市的策略,亩收益增长15%,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富平则利用奶山羊粪污发酵产气肥,节能降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正成为助农增收、提升效益的“绿色财富”。
团队成员冯笑妍对此颇有感悟:“科技破题‘生态与产业’两难!眉县猕猴桃园里,传感器精准施肥护土,无人机巡山防虫减药,大数据链通产销。青山沃土育‘金果’,智慧农业让生态与丰收共进!”


书写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场深入一线的实践调查,对学子而言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堂“一线的专业课”。调研团队在亲身实践中,走进基层“小村庄”见证环境“大变化”,深刻思考三秦大地乡村振兴一线的环保问题,用心用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铜川周陵村樱桃园,队员们挥锹翻抛堆肥,传感器实时记录温湿度变化;渭南葡萄架下,他们分类采集枝叶样本,为后续实验室分析、研发适配技术埋下伏笔。“课本里抽象的‘循环经济’,原来在陕西的田野上如此鲜活!”队员日记里的惊叹,映照着实践的淬炼力量。团队敏锐聚焦区域型处理中心缺失、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适用技术推广乏力三大瓶颈,计划运用专业所学,设计更精准的农业碳足迹核算模型,为破解困局提供数据利刃。

在本次调研中,实践团足迹遍及关中多地,对畜禽粪污等多样农业废弃物采样。建大青年深入一线,经实地勘察、交流、专业分析,破解“污染治理-价值创造”转化密码,明晰废弃物特性与利用要点,梳理适配模式。未来团队将深化调研,细化定制方案,借试点、合作落地实践,以青春之力促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来稿组织: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