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固原的枸杞田埂上,大学生志愿者一边采摘鲜果,一边与农户探讨普通话带来的务工新机遇;在吴忠乡村的教室里,孩子们从腼腆到自信地用普通话憧憬着“当导游”的未来;在隆德社区的座谈会上,“祖孙互教”的创新计划破解了老年人推普难题……这个夏天,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的乡村一线,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课堂田埂双阵地:播撒语言种子,联通发展希望
马店村清晨的课堂,一改往日的宁静。来自实践团的志愿者巧妙设计“电话传音”“方言转译”等趣味游戏,将拼音教学融入情景体验。小朋友们从最初的羞涩,渐渐学会了勇敢地用普通话自我介绍。村民张吉荣听着孙子标准的发音,感慨道:“娃娃学好普通话,将来走出大山更有底气!”

课堂的尾声并非实践的终点,烈日下的枸杞地成为新的讲台。志愿者们跟随当地村民,提上桶子,俯身田间。手法虽生疏但干劲十足,与村民共同采收枸杞近200斤。“这串红透的要先摘。”“您孩子在外打工,普通话沟通顺畅吗?”劳作间隙,普通话作为提升就业能力、畅通信息渠道的“致富工具”,在枝叶婆娑间被生动诠释。
童声民声同倾听:激发学习热情,把脉语言生态
同心县丁塘镇小山村的课堂里,小朋友们的热情被“方言翻译官”擂台赛点燃。从自我介绍的生涩,到流畅的方言普通话转换,进步的喜悦洋溢在每张小脸上。手捧印有拼音的奖品,三年级学生丁扬说:“我要学好普通话,以后给游客当导游!”童真的话语,折射出语言能力对开阔乡村儿童视野的深远意义。

深入园艺村的调研则倾听着更广泛的“民声”。志愿者们细致入微:在文化中心,为视力不佳的老人逐字念读问卷,用方言解释专业术语;在农家院落,详细记录“长辈方言、晚辈混用”的家庭语言模式;在公交站点,与返乡青年深入交流,捕捉到“学好普通话能多挣工钱”的普遍共识。三天覆盖200余户的扎实调研,汇总成《乡村语言使用现状报告》,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社区创新破难点:老少携手推普,激活内生动力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丢了方言,而是多掌握一项沟通工具。”隆德县东关社区的课堂上,志愿者化解了部分居民的疑虑。小朋友们围坐一圈进行“故事接龙”,志愿者手中的拼音卡片被翻得卷了边。社区党委书记李东草欣喜地表示:“孩子们天天盼着志愿者们来。”

针对“60岁以上老人近七成习惯方言,部分认为‘年纪大没必要学’”的难题,实践团创新性提出“祖孙互教”计划——让孩子们担任家庭“推普小老师”,既巩固学习成果,又能自然带动长辈参与。双方达成共识,将推普巧妙融入广场舞、老年学堂等现有社区活动,让语言推广更接地气、更具可持续性。
红韵文脉强赋能: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产业需求
巍巍六盘山上,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回荡着青年学子铿锵有力的朗诵:“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在长征精神展厅,志愿者马媛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让红军突破语言隔阂,团结各族群众胜利会师。”这种“红色基因+语言传承”的宣讲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在感悟历史中深化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


在固原市博物馆,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宁夏多元文化交融史后,带着精心编印的500份推普手册走向广场和商业街。手册中“务工常用语”“电商直播话术”等紧贴乡村产业振兴需求的实用内容,让摊主马玲赞不绝口:“现在做买卖常遇外地客,这本册子太及时了!”语言能力正成为撬动乡村特色产业、连接更广阔市场的新支点。

从生机勃勃的田野课堂到深入农户的精准调研,从社区创新的“金点子”到红色场馆的文化赋能,“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倾情投入,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桥梁在宁夏乡村更加坚实。据悉,该团队已入选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发起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薛章哲说道:“语言是发展的钥匙,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我们希望这把钥匙结合青春之力,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来稿组织: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