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深度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特色保护区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兰梅塬村党总支书记杨新社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了村落概况。

在杨新社书记的建议下,实践团聚焦村落核心文化遗产。始建于明代、堂号“三槐堂”的王氏宗祠,作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尤为凸显。师生们细致观察了这座坐东朝西的砖木建筑群:从门楼厢房步入,经献殿至最深处雕梁画栋的祭殿——格门镶嵌,三面壁画犹存,方椽砖栈,屋脊檐角精雕瑞兽,方砖铺地,无声诉说着明清古韵。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王氏先祖王士学(或王志学)携家自山西迁至扶风,次年其次子王伯祥于此肇基建村。村名“兰梅塬”的演变亦承载耕读记忆:原名“文义村”,后因王韬应试误农时致麦烂于田,虽中功名仍愧对祖训,遂改村名“烂麦塬”以警后世;1912年雅化为“烂梅塬”,1984年再易“烂”为“兰”,终成今名。

实践团对村内多处传统民居进行了严谨测绘与影像记录,深入剖析其建筑形制、结构特点与营造技艺。行至村西南约百米处,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城门楼巍然矗立。这座曾为村堡东大门、高10米、宽4.8米的建筑,以尺砖砌筑,飞檐走兽,青瓦覆顶,门洞上方“文义古地”石匾昭示着昔日繁盛。杨新社书记提及,城堡四周曾设跑马道,村民聚居堡内,然岁月侵蚀下,如今仅余西北隅一段坍塌的夯土墙,成为沧桑变迁的沉默见证。村南一公里外的王氏祖陵,是家族早期先祖安眠之所,昔有参天古橡树荫蔽二亩,憾毁于1958年。此外,清康熙年间的山神庙遗迹也为村落历史增添注脚。

调研中,师生们亦关注古村落的当代发展。兰梅塬村近年来大力推动猕猴桃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村中常邀请技术员深入田间,指导果树修剪、施肥与高接换头技术,推动生产规范化与产品标准化,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本次深入调研,实践团以专业视角系统梳理了兰梅塬村的历史脉络、建筑遗产与产业现状,获取了大量一手测绘数据与影像资料。师生们穿行于古祠的肃穆、门楼的沧桑与田垄的生机之间,深切感知到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根脉载体的厚重价值,也体会到其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来稿组织:建筑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