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 梁思成先生有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是认知我们的文明文化的重要途径。8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赴黄河流域古建筑保护及乡村振兴服务团在山西省多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太原古县城,古城内层楼叠院、高脊飞檐。在能工巧匠们的精心修缮和建设下,这座始建于明代早期的“凤凰城”穿越历史风烟而来,重现繁华盛景。实践团队参观走访了山西一建集团古县城项目部,并与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座谈。
实践团参观项目部展厅时,工作人员讲解了如何传承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介绍了BIM技术、数控加工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团成员纷纷感叹,只有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展厅
座谈会上,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园林古建筑领域的发展、公司已取得相关成就及公司理念等基本情况,实践团重点围绕学校历史、社会实践团队的目的、意义、预期效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还就古建筑保护相关技术和知识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举行了“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
实践团参加交流座谈并合影
挂牌仪式现场照片
会后,实践团追寻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先生的足迹,前往古老而优美的山西晋祠博物馆参观学习。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后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圣母。
初入晋祠,映入眼帘的便是水镜台。水镜台是一座集殿、台、楼、阁为一体的戏台。得名于《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清水,明镜,都可以照出映像,人的善恶美丑,在清水明镜面前一览无遗。建筑呈宫殿形制,前台为卷棚式屋顶,立12根明柱支撑屋檐,从建筑结构上看,后部为重檐歇山顶,宽阔的两檐间悬匾,题曰“三晋名泉”。
水镜台
穿过金人台和对越牌坊,站在最古老的立交桥——鱼沼飞梁上,便看到庄严的圣母殿坐落于桥对岸。古时方形为沼,圆形为池,且多鱼,因此得名。鱼沼飞梁建于北宋,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础为包装莲花,柱上有普拍枋,中心石柱上置大斗,和十字相交的斗栱承托梁额。桥面呈十字形,四向相通,东西宽阔,是通往圣母殿的必经之路。
对越牌坊
鱼沼飞梁
圣母殿,是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距今约1000年历史。圣母殿的檐柱上面有一个特殊的装饰,它有八条龙盘在柱子上面,木雕盘龙鳞爪分明、盘曲有力、极尽庄严威仪,给建筑增添了独特、鲜活的灵气。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圣母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其他侍女,分立左右,动作各异,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如实刻画了宋代宫廷中侍者的真实形态。
木雕盘龙
圣母殿
圣母殿南侧为难老泉,亭上有“晋阳第一泉”匾,上面挂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行书题写的“难老”匾,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
难老泉
周柏
圣母殿北侧古树一棵——周柏,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与难老泉、宋代彩绘泥塑并称晋祠“三绝”。
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古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历史的真实缩影,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源。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的作用。让我们一起保护古建筑,传承历史文脉、维系民族文明,才能有机会让子孙后代更好地感受古建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图文来源:土木学院
审核老师:冯雪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