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跨越千年历史,感受古塔韵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子赴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开展古建筑调研实践活动

2022年08月24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 进一步调研现存古建筑保护情况,尤其在自然灾害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将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完好地保留在祖国大地,西安建大土木学院赴黄河流域古建筑保护及乡村振兴服务团于8月18日前往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对中国现存最高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进行考察调研。

梁思成先生考察调研应县木塔时曾深情地说:“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在前期文献资料准备学习工作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应县木塔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塔体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在千年间,其他类似的木塔,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唯有应县木塔存于世间,历经40余次地震、200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却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堪称“中国第一木塔”!

在专业人员对于木塔精妙结构和绝伦设计的详细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应县木塔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铁钉,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身。木塔外观五层,每层又含暗层,实为九层。为保证整座结构的基础稳定,建筑匠师们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仅深入地下部分就达2米之多,总厚度更是超过6.4米,相当于3-4个人的身高,很难相想象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这项旷世工程是如何被成功建设完毕。

专业人员进行木塔构造讲解

由于历史文物保护与修缮等原因,实践团成员主要对具有挑高的一层木塔进行考察研究,由木塔结构研究、抗震条件考察、变形检测学习等三部分组成。经过对塔体的了解和观察,塔体外观为八角圆柱体,有外圈24根柱子和内圈8根柱子均匀地组成双层塔壁。内圈基本不变,外圈逐层向里递收,使塔体刚度增强。木塔刚柔结合的结构,使木塔本身拥有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当受到大风、地震影响时,木材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位移、磨擦,从而吸收和损耗了部分能量,有效减少了外力影响。

实践团成员对木塔塔身进行学习研究

实践团成员对对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栱进行学习研究

随后,实践团成员对木塔的斗拱进行了解和学习。经过实际观察和技术人员讲解,实践团了解到斗栱由多个小型木块铺叠而成,在纵向上承接屋檐传导至柱头的力,而横向上又牵拉左右两边的梁枋,横纵交织的斗拱部件让来自两个方向的力都有了承托。同学们纷纷感叹,巧妙的搭接设计既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匠心独具,更为整座古建筑增添了大量的艺术美感。

在对木塔一层主体结构受力分析研究中,实践团成员判断,由于超高的柱高可能会导致柱横向偏移量过大、竖向传力易出现不均现象。木材作为建筑结构材料,存在怕潮湿、易腐朽等材性缺陷,在厚重的墙体上设置孔洞,并且可以从外部看到木柱与墙体之间存在空隙,这样为木构件始提供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既对殿内文物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对延长构件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木塔第二层可明显看到承重构件的侧向形变,开展变形检测工作对于木塔保护尤为重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针对应县木塔整体及局部的变形监测,近年来利用成熟的测绘方法和技术、如自由设站、三维平差、测量机器人、改进多测回测角软件等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监测工作、保证了数据精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2-3个月为一周期的变形监测,对数据分周期间、年度、累积时间的整理分析。计算本次变化量、本次变化速率、累计变化量及累计变化速率、绘制木塔各层偏移情况图、二层各立柱存量以及增量曲线表、基础及各层沉降情况表等、最终以年度总结报告形式表达。

实践团成员整理拍摄资料

实践团成员调研结束合影留念

感受古建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土木学子对古建筑保护研究的初心始终不变。实践团队的脚步会走遍更多的古建筑,调研古建筑保护现状,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调研古建筑,传承与宣扬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脉。

图文来源:土木学院

审核人:冯雪益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