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并通过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发展尽绵薄之力,从2022年7月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西屯村乡土建筑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河西走廊地区开展了对乡土农宅建筑的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分析了其组织类型特征以及建造体系,并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
在实地调研前,团队成员通过网络和书籍的资料查找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理、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等进行了初步学习,了解了“河西四郡”的历史沿革,并深入领略了山丹县五彩文化的丰富内涵。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学习,使大家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理布局和人文历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调查研究当地乡土农宅建筑、系统梳理分析其组织类型特征以及建造体系做了充足准备。

团队成员搜集资料
为了更好地对河西走廊的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分析,并使研究成果更具准确性和可行性,团队成员学习了学习温湿度仪器、无线万向风速风温记录仪、黑球温度自记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进行准备,并收集、整理卫星图并据其先行绘制当地村落肌理图、并制作体块模型,了解当地民居的基本形式建制,熟悉当地乡土建筑特点。同时也开展了对于无人机使用方法的培训。
经过20多天的前期准备后,2022年7月19日,我们前往山丹县开展为期11天的实地调研。7月20日,团队成员在当地县规划局的带领下,参观山丹县风貌改造样板村——清泉村,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基本情况。整治后的村落窗明几净,建筑统一有序,街道干净整洁,新村一片欣欣向荣之态。不过在这样整齐划一的新村,光鲜亮丽之中却缺乏了曾经的乡土气与烟火气,乡风文明之余却不见乡愁,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与当地戈壁纵横的自然环境中也显得格格不入,在下一步的乡村风貌改造提升中,团队成员认为应更加注重因地制宜,而非千村一貌,只是单纯追求整齐划一。

清泉村街道
随后,我们来到李桥乡高庙村,参观高庙记忆民俗文化产业园,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我们用无人机对于当地产业园、蔬菜大棚等区域进行航拍,在参观高庙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的经济作物以制种玉米和板蓝根、红花等中药材为主,并养殖牦牛、獭兔等牲畜。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政府希望借助当地悠久的农耕文化和遗留下来的耕作农具,打造乡村旅游项目。
李桥乡有山丹县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李桥水水库承接上游山丹河的水源,借助地势高差,发展水电。当地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八倍,由于大量地下径流的存在,才使当地许多河流免于干涸。近年来,伴随着当地对于地下水的大规模开采,李桥水库的水量日益减少。用水问题,始终是现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高庙航拍图
在大马营镇,我们参观了当地装配式建筑建造样板间,据了解,每栋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费用仅为10万元,比一般的新式农宅建造便宜一倍左右,而且装配式建筑还有建造方便、便于修改等优点,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成为新时代农宅建设的首要选择。

大马营镇装配式建筑
7月25-29日,我们前往了东乐镇的芦堡村、城西村和西屯村我们在东乐镇政府与当地领导座谈,了解当地情况。与书记的访谈了解到,全村现有2220人,常驻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空心化率为35%,属于当地空心化率较低的村落之一,村落内部,食品店、五金店、小商品店一应俱全,鸡犬相闻,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我们走进农户家,参观新房。我们了解到,在当地乡村振兴具体措施下,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与东乐镇镇长交流
我们在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流中了解到河西本地人对农宅十分重视,且不同年代的建筑营造方式均呈现规则的不同。团队选择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农宅,对其基本图纸进行测绘,制作模型,并在其每个房间放置仪器,记录其温湿度等数据,为提出当地农宅营建方式最优解提供数据支撑。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谈
经过11天的实地调研和实践团全体对乡村民居的深入了解下,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山丹县的基本现状,并思考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一步步落实到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家家户户,跟随着我们拜访的脚步,每一位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耐心地讲述乡村振兴这些年来,帮扶政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伴随着自身居住条件与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当地村民也不断表达着对乡村振兴风貌改造政策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更加努力运用自身的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与村民合影留念
图片及文字来源:建筑学院
负责人:张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