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专注社火民俗传承,探索非遗复兴新思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22年暑假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咸阳市泾阳县、宝鸡市陇县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2022年08月15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专业知识助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8月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咸阳市泾阳县、宝鸡市陇县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陕西省西咸新区太平镇西北边缘枣坪县、太平堡,以及西安美术馆和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竹马”的传承现状,认识到其作为非遗却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根本原因,充分利用其作为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的表演形式,结合相关知识为“泾阳竹马”社火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献言献策。

8月1日,实践团到达咸阳市泾阳县枣坪村和太平堡村,跟随非遗传承人高文院老师、孟化武老师、孟亚峰老师进行实践调研活动。传承社火非遗文化,肩、负时代使命担当。

非遗传承人高文院老师向实践团介绍社火文化

实践团首先来到枣坪村,通过实地访谈、亲身体验的方式积极了解当地社火文化。访谈过程中,实践团主要了解到枣坪村何时与社火结缘,传承社火的主要困难和当时社火申遗成功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的对话

在与枣坪村非遗传承人高文院老师交流之余,实践团积极走访艺术团和工坊,认真了解社火分类、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在高文院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舞龙、纸台、竹马等项目,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与意义。

实践团成员体验社火文化服饰

随后,实践团来到太平堡村,与太平堡社火活动组织者、管理人孟化武老师,社火脸谱技艺传承人孟亚峰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两位老师对于社火文化的喜爱无疑是热烈与自豪的,但实践团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十分不易的。资金匮乏、政策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及难以注入新鲜血液都成为社火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拦路石。

与枣坪村不同,太平堡村在社火文化传承上并未得到政府政策的帮扶与支持,孟化武老师和孟亚峰老师凭借着自身对社火的喜爱以及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将社火文化不断发扬。青黄不接、记忆断层的担忧与两位老师匠人精神的深刻演绎,让实践团逐渐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传承人孟亚峰老师带领实践团体验社火表演

8月2日,实践团通过对西安美术馆和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社火文化,认识到社火文化仍面临传播范围小、传承非遗文化难等问题。

实践团于西安美术馆合影

随着现代化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国人的文化素养,将民族的“记忆”留住。地方政府应提高社火文化发展意识,加强传承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非遗研究水平,带动非遗文化传承。

成员参观社火表演形象展示

根据任务安排,实践团队来到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集中开展非遗技艺的了解与参观。群艺馆分为六个部室,实践团主要参观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部。通过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该馆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做好遗产利用开发和抢救保护、收集遗产信息和联系民间艺人进行展示宣传等。通过件件作品,张张图片和多媒体展台,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其独特的民俗魅力。形态各异的瓷器、古朴多样的石刻、色彩鲜艳的刺绣等多种民俗作品在展柜中绽放着民俗异彩。通过此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实践团成员心中。

民俗刺绣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不仅切身感受到遗文化遗产继承现状,更激发了成员们对乡土中国的归属感,进而引发对非遗技艺传承、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深入思考。传承非遗文化、奋进青春时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咸阳市泾阳县、宝鸡市陇县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的成员们用亲身实践体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使命担当,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图片及文字来源:建筑学院

负责人:孟思源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