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学院杨光炤老师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五学校儿童友好校园低碳可持续的价值传播与生态花园营造暑期实践团的成员,联合西安市经开第五学校中小学生及社会志愿者,共同开展“校园生态长廊”共建项目。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通过“专业引导+实践赋能”模式带动中小学生深度参与生态设施营建,以生态设施营造、生态知识传播等方式,构建起集实践、教育、审美于一体的生态育人场景。

为期11天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围绕六大板块开展工作:打造融合艺术与工程的“蚯蚓塔”,制作承载微缩生态教育功能的“一平米花箱”,将废弃物转化为景观的“轮胎花园”,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昆虫公寓”,融合人文与生态的“竹篱景观”,以及构建循环体系的“堆肥监测项目”。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实践团成员、经开五校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志愿者全程参与方案讨论、材料准备与现场施工,最终共同为校园打造出一处兼具生态功能性、教育启发性与人文艺术性的生态空间。




在蚯蚓塔制作中,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引导经开五校学生在PVC管上彩绘河流、森林等生态元素,同步讲解生态符号的深层意义;随后由实践团成员完成专业加工,通过精准打洞、场地挖坑与组装,实现艺术表达与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


“一平米花箱”则融入小型建筑构件处理与材料学知识,实践团成员在木材挑选到清漆涂刷全流程中均严格遵循规范,为“一平米花箱”提供优质载体,并开展专业知识课堂讲解,将对微小生态单元重要性的理解以及生态价值理念,带入中小学的课堂之中。


在堆肥监测项目中,实践团制定了科学堆肥方案,并与中小学生将共同收集的校园厨余垃圾与落叶用作原料,引导学生定期记录堆体温度、湿度等数据。7月18日堆肥进入二次发酵阶段时,实践团成员通过翻堆操作,将表层低腐熟物料与核心腐殖质均匀混合,为二次发酵创造最佳条件。



为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实践团同步规划“生态小讲师”培育计划,助力中小学生从“参与者”向“建设者”深化转变。该计划将从参与实践的中小学生中选拔表现突出者,由实践团团队开展系统培训:通过编写《校园生态手册》、组织模拟讲解演练、指导制作科普手卡等方式,提升小讲师的专业讲解能力;培训后的小讲师将负责每周带领同学开展生态长廊维护(如记录植物生长数据、清理昆虫公寓杂物等)、策划“轮胎花园彩绘展”、“堆肥成果分享会”等主题宣传活动。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共同打造高校、中小学与社会志愿者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我院学子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将生态规划理念、材料学等知识应用于项目设计,于社会志愿者一道引导中小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使其在亲手营建过程中深化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培养其“环境主人翁”意识,并不断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课堂讲授结合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生态保护自觉。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化了对生态可持续理念的认识,提升审美创造与团队协作能力,更在实践中践行了“五育并举”要求。本次实践,既为校园生态建设注入青年活力,也为“美丽中国”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着高校实践力量,不断彰显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的育人价值。
来稿组织:建筑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