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2025三下乡丨青春在闪耀——理学院扎实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5年08月21日  点击:[]

青春闪耀,躬身实践展风采。2025年暑期,理学院团委紧紧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组织18支团队、300余名学子结合专业实际,开展“调研乡村噪声、探索声环境优化新路径”“医疗急救操作培训与推广”等专业实践活动;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赴红色文化基地开展“重走红色英雄路·青年接力新征程”活动,赴陕西省咸阳市开展“秦风薪传”等实践活动,引领全体团员青年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乡村声景调研,优化路径探索

实践团以“城市扩张下乡村声景生态修复”为主题,组建15人跨学科团队,深入陕西省10市114个村庄及5省份对照区(湖南、青海、四川、江苏、新疆),通过“科学监测+人文叙事”双轨方法展开调研。累计完成有效问卷1696份、深度访谈多场,首次建立西部乡村声景数据库。

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多维度对照等调研方法,通过实践印证:当前乡村声环境治理面临标准缺失与权责模糊的双重困境。实践团计划后续聚焦声景修复技术本土化研究(如陕西梯田声廊设计),为乡村振兴注入“宁静生产力”。

   

急救培训普及,知识推广深入

“医入时微,疗刻精准”——医疗急救操作培训与推广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奔赴陕西各市多地开展医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为不同群体筑起生命安全防线。

在咸阳市三原县东周儿童村,实践团开展别开生面的普及活动。队员先参观并了解儿童村情况,深知急救知识对缺乏完善家庭监护的孩子意义重大。互动教学中,队员讲解动脉出血识别与处理,示范心肺复苏,结合儿童特点,传授脚踝扭伤的RICE原则。孩子们从观望到积极参与,课堂充满专注与欢笑。活动后,实践团与当地老师交流,为未来合作埋下种子。

在渭南市蒲城县尧山养老院,开展“生命守护计划”急救课堂。用餐前重点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拆解动作确保老年人能够掌握。采访中得知养老院急救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医院距此仅十分钟路程,老人对急救服务评价颇高。

在鄠邑区草堂营村村委会广场向村民宣讲急救知识。成员们用通俗语言结合案例,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步示范三角巾系法和医用绷带止血法,手把手教学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实践团还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健康状况、就医需求及当地医疗发展,记录问题以探索解决方案。

     

     

     

王家坝乡振兴,抗洪精神传承

实践团首站与乡干部座谈,明晰精神传承脉络: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底色,到“化水患为机遇”的产业创新——借汛期沃土发展生态农业,莲藕、水稻因“淤泥滋养”远销四方;依托王家坝闸、蓄洪区打造“抗洪精神研究所”“湿地观光游”等文旅IP,激活经济引擎。走访村民时,团队触摸到“不等不靠、党群一心”的韧性:合作社农户精耕技术,返乡青年以农家乐兴乡,汛期党员带头守堤巡水,让“党群同心”成为振兴底气。

为推动精神代际传递,实践团走进阜阳市红旗中学,以抗洪故事串联产业实践,诠释“精神引领发展”逻辑。学生许下“学农业技术、让土地生金”誓言,提出“短视频推广家乡”“开发抗洪文创”等创意,实现青春智慧与精神传承双向激活。在西田坡,团队化身“乡村帮手”:帮老人代缴水电费、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绘制红色文化墙,助力“文明示范村”建设,红色学习点年接待千余人次,赋能精神传承与基层治理。

走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闸口及黄岗柳编非遗馆,团队回溯16次开闸蓄洪史,见证水利工程护佑民生的使命,感悟非遗“传统+创新”的活力,立体解码精神价值。

              

一带一路传艺,非遗薪火传承

实践团深入山西长治、甘肃兰州及陕西咸阳,通过走访非遗博物馆、对话传承人、体验传统工艺,感受中华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创新的时代活力。

在长治堆锦博物馆,省级传承人详细讲解堆锦的十余道繁复工序,体会到百年技艺的坚守之难。张家庄的泥塑作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揉泥到塑形,匠人以巧手赋予泥土生命。非遗手作店内的釉彩、织艺等作品,更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实践团赴兰州以“一馆一匠一陈列”为主线,牛肉拉面博物馆展现了从街边小吃到城市名片的蜕变,阮氏刻葫芦四代传承的故事尤为动人——从山水微雕到仕女画,再到功能文创,家族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为加强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传承红色基因,“追寻延安红色根脉,践行青年时代担当”实践团赴延安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先后走访了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讲解和情景体验等形式,深刻感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杨家岭,驻足中共七大会址,斑驳的桌椅、泛黄的文件仿佛将人带回那个战争年代。讲解员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的背景,让成员们对“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串联起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更让大家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力量。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延安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艰苦奋斗为底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咸阳历史探寻,自然交响体验

为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实践团队前往咸阳市开展“秦风薪传”活动。走进咸阳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城市。从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到泾渭楼的壮丽风光,再到古渡廊桥的诗意画卷,一路探寻,一路感悟,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脉络与时代新声。

走进咸阳博物馆,陈列着从秦汉至明清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诉说着咸阳作为“中国第一帝都”的辉煌过往。我们驻足于青铜器前,聆听讲解员讲述秦统一六国的故事;凝视着陶俑与瓦当,感受古人智慧与艺术的交融。

登上泾渭楼,极目远眺,“泾渭分明”的奇观尽收眼底。清澈的泾河与浑浊的渭河在此交汇,却界限清晰,宛如大自然绘就的一幅水墨画。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地理与人文故事。泾渭楼不仅是观景胜地,更承载着古人“登楼怀古”的诗意情怀。

                

结语

青春在磨砺中绽放光彩,人生在不懈奋斗中得以升华。理学院学子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青春岁月中一场深刻的历练,更是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的生动实践。实践团队成员表示,青年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继续以青春之名,践行志愿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勇立潮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来稿组织:理学院团委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