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陇西高原,黄土与绿意交织,但有那么一抹红,是青年学子们躬耕乡土为乡村绿色振兴而努力的身影,构成了夏日最亮丽的风景。7月21日至27日,机电学院“碳寻乡野・新质暖万家”村镇暖炊设备调研实践团深入甘肃省榆中县,沿“政策对接—田野调研—科普宣传—合作落地”路径,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村镇暖炊痛点,实践于乡土大地上,让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中。

政策叩门:对话县团委,初探街头冷暖
“乡村能源转型,不能只看设备先进,得让技术‘弯腰’适应农民需求。”团县委书记的话深深触动实践团成员。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先进暖炊技术如何适配乡村房屋与使用习惯”“怎样让‘双碳’走进百姓生活”等民生议题深入探讨,为实践团后续调研明确了方向。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实践团成员记下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要让设备转起来,更要让农民笑起来。”


午后榆中县城的老街上,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街巷,开展宣传并调研不同户型采暖设施运行实况。“比烧煤干净,但调温不顺,电费走得快,屋里却不暖”让实践团明白:当地虽普及清洁能源,却仍存在设备缺陷、节能意识弱等问题。同时,《暖炊节能宣传手册》的发放引导居民关注采暖节能,助力绿色理念落地。
院落深耕与痛点解码:暖炊调研中的乡土实情
为全面获取村镇暖炊设备及使用一手数据,实践团采用“一户一档”的调研方式走进李家磨村进行实地走访,收集房屋结构、暖炊设备型号、能源类型、能耗等信息,同时记录管道面积、通道积灰、门窗材质厚度等影响热传导与效率的细节数据。


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户虽装有新能源设备,但受技术适配性不足、成本高等限制,新能源应用有限,未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冷天全靠这儿续煤,屋里才有点热乎气儿!但烧水做饭时候总有点呛。”马大爷指着老式炉膛的烟道说的话,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乡村能源升级不能只追求技术先进,得先蹲下来去看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难处,才是科技该扎根的地方——让温暖不呛人,让省钱不费劲儿,才是最实在的民生答卷。
痛点解码:从座谈会到铁炕烟道,共话“热源叹息”
在另一重点调研村砂河村,实践团与村干部座谈交流,紧扣国家乡村能源低碳转型政策,解读清洁能源暖炊设备优势与价值。“空气源热泵在我们村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覆盖,乡亲们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受冻了。”村书记提到的成果更坚定了实践团以专业力量赋能村镇能源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尽管空气源热泵已较普及,但砂河村采暖期五个月,需以电暖为主、燃煤为辅。村书记指着“铁炕”裸露在外的添柴口说到:“夜里添柴还得起身,寒风顺着口往里灌,后半夜炕就凉透了。”针对只能从外添柴、保温差、炉灰堆积等问题,实践团向村民推荐秸秆/岩棉填充墙体保温、耐火泥密封缝隙、定期疏通烟道等对策,一方面普及节能知识、优化采暖效果,另一方面聚焦设备温度、燃料等指标收集数据,为后续改良提供支撑。


陇原回响:暖炊调研凝智慧,青春力量向振兴
在“双碳”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碳寻乡野·新质暖万家”实践团深入陇原,从榆中县团委“让农民笑起来”的嘱托,到李家磨村炉膛、砂河村铁炕旁,机电学子以赤诚丈量民生冷暖。实践团走访一市两县四村镇、五十余户,记录百余条设备数据与诉求,凝结成“技术适配乡居、政策托举民生”的转型良方。榆中山峁已远,但带着黄土气息的成果,正孕育着适配乡村的新型暖炊方案,在田野间生长。

望着车窗外山间错落的农舍与村民家中跳动的灶火,实践团指导老师李昂轩说道:“我们总说科技要顶天立地,可在乡村,‘立地’比‘顶天’更紧要。技术若不能弯下腰来适应这片土地,再先进也只能是橱窗里的摆设。真正的民生工程,该像这黄土高原的庄稼,把根扎进泥土里,才能结出暖人心的果实。”
来稿组织:机电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