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听秦腔之声,做文化传承者---7月16日管理学院“寻非遗,访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西安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开展非遗调研

2023年07月19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宋元进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内,通过各个历史年代的文物与现代科技展示手段,从大文化的视角,向游人们展示秦腔的诞生、发展、兴盛、传播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给后代的各种符号、信仰、知识、习俗、技能、表演、仪式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个民族、地区和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7月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名管理学子赴西安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开展听秦腔之声,做文化传承者“三下乡”实地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主题为“寻非遗,访经典”本次调研主要以实地参观和与工作人员,表演老师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展开。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工作人员

7月16日,调研小组成员成功到达博物馆组长讲解了调研的基本内容,调研对象以及调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告知队员注意自身安全,保证此次任务圆满完成。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此次调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调研第一步为参观博物馆,为保证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小组成员首先网上预约博物馆参观时间并提前和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馆内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腔的简介--秦腔,即乱弹。发祥于古秦地陕西,即今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据传唐玄宗李隆基曾设立梨园培养演唱子弟,其中乐师李龟年所创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经历多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再接着往里面走会看到馆内无数的精美绝伦的藏品。

图为博物馆藏品

图为泥塑《名动京城》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博物馆内小组成员看到了许多以前只闻不见的藏品,有名戏《秦王为赵王击缶》、著名泥塑《名动京城》、唐朝名戏《参军戏》、歌舞大戏《踏摇娘》等馆内有许多新兴技术可以使游客能够随时听到纯粹的秦腔,接下来小组成员到了馆内非遗体验区,在这里看到了表演老师辛苦排练与精彩表演,在非遗体验区小组成员亲身体验剪纸,木偶,皮影的演示并与表演老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在表演老师口中得知他们平时表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群众对此了解不多。因此在非遗传承与保护路上需要全社会踏浪前行,多给非遗文化一点关心,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民族文化保驾护航。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人都可以是非遗传承者每个人都能和非遗传承者同行,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不只是相关人员的工作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表演老师

大秦之腔,华夏之声。在秦腔艺术博物馆中各种各样的藏品,秦腔故事栩栩如生,进去以后仿佛小组成员穿越到古代一样,听《周仁回府》就像看到了一个侠肝义胆的周仁在我们面前、听《八义图》我们仿佛看到了春秋时期晋灵公被杀,景公嗣位引起的宫廷混乱,许多枉死冤魂,无不悲愤交加。但令我最深有感触地还是《武家坡》该剧讲述了出身高贵门第的妻子王宝钏独居破瓦寒窑18年,在困顿中写下血书,托鸿雁寄往西凉。薛平贵得信,告别代战公主,急返长安,在武家坡前遇见王宝钏。夫妻分离18年,容颜难辨,不敢贸然相认。薛平贵借问路试探宝钏,王宝钏清贫艰苦,坚守贞节,逃回寒窑。薛平贵赶至窑前,细说缘由,赔诉前情,夫妻才得相认。仿佛我们看到了一个骁勇善战的白袍将军和一个勇敢追寻自己爱情的女子相爱的画面。

图为实践队员听戏


  最后,小组成员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采访。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博物馆每天的客流量不容内观,非遗文化吸引大众原因比较单一,非遗文化的发展遇到诸多挑战,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都不容易,需要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牢记使命,踏浪前行,需要社会为此投入更多关心理解,也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力度。总而言之需要我们全民族用心去感受,发展,传承。守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

图为实践队集体合影

审核老师:李紫薇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