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宁、鄂、桂多地探究古建筑与乡村发展建设暑假社会实践团三下乡

2022年08月16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 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通过专业知识助力乡村助力发展。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宁、鄂、桂多地探究古建筑与乡村发展建设暑假社会实践团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林溪镇的程阳永济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古建现状,挖掘古建筑时代价值并带动乡村发展,充分利用乡村古建筑资源开发乡村潜力,结合专业知识将古建筑的影响放大,提高维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抓住发展契机,带动乡村振兴。

永济风雨桥,连接古与今

程阳永济桥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现今程阳永济桥已被开发成为景区,桥上游人如织,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景区内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餐饮住宿服务。

程阳桥木梁结构

程阳永济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对其的保护与侗族建造技艺的传承。因此,在将程阳永济桥推向更大舞台的同时更应该尽量避免商业化带来的对文物本身的破坏。

程阳桥木梁石料

木料和石料需要繁琐精细的加工才能成为精巧的建筑构件,而程阳永济桥所代表的侗族建造技艺和少数民族文化也需要得到重视,把握推广的方法和质量,才能带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古寺迎新朝,配套需跟上

7月20日,实践团湖北武汉团队前往位于汉口的被誉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和“汉传佛寺第一奇观”的古德寺,调查古建筑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带动周边乡村的商业潜力。

古德寺主体建筑

进入古德寺中,实践团队发现前来古德寺的游客并非仅仅为供奉香火或是祈福而来,参观游览的游客也不在少数,其中还有外国游客前来拍照留念。这都归功于古德寺独特的建筑风格,该寺的建筑风格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保存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和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

古德寺一角

但近距离走近古德寺建筑群时,实践团队观察到建筑表面存在劣化现象,虽能够看出有后期修缮的部分,但修缮部分缺少与原材料的统一,有明显的新旧材料对比,导致建筑本体与后期修缮部分有较大的区别。以及,古德寺中一个主体建筑现在作为寺庙僧侣等的居住场所使用,虽满足了古德寺作为寺院的僧侣居住功能,但是无法避免人居环境改造对古德寺古建筑的人为破坏。

不适当的人为刷漆

7月2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宁、鄂、桂多地探究古建筑与乡村发展建设暑假社会实践团湖北武汉团队再次前往古德寺,本次实地调研旨在观察古德寺周边现有环境条件。

古德寺周边环境

古德寺虽然吸引了一定的客流量,但实践团队注意到古德寺周边多为荒废土地和破旧临时屋棚,缺少游客配套设施如交通餐饮休闲等方面设施,导致游客游览路线单一,游览结束后出行不便。这种缺位带来的问题是周边乡村产业无法被带动。以及目前古德寺工农兵路部分路段正在修路整改中,再度造成游客进出古德寺存在交通不便与私家车停车难等问题。

古韵襄阳城,存旧并建新

为挖掘乡村古建筑资源潜力,带动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调查古城风貌复兴以及古建筑带动旅游示范街区建设状态。

襄阳城内真正由历史建筑形成的城市肌理已经不多,但主要道路、城市轴线有所保留。城内以小北门至南门、东门至西门之间的四条大街为主干道,呈典型十字街布局,保存较好。

襄阳城市轴线图

北街位于昭明台以北,向南与南街贯通,北过临汉门与滨江大道相通,北向东与古治街相连,西南与襄阳人家毗邻。

在千年沧桑变迁中,北街形成了结构层次清晰完整的空间形态。其西侧有积仓街与小井巷、卉木林巷相连,马王庙街与聪慧巷、许指挥巷相通,北端与仁义巷连接,东侧可通过北街二路(新名还未标注)与鼓楼巷、铜鞮巷、石壶巷连接,借县街、新街及管家巷与荆州街相通。经过长期发展,北街形成了曲直合度、宽窄多变的街巷布局,街巷亲和宜人,蕴藏着活力和趣味。

北街周边环境

7月2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宁、鄂、桂多地探究古建筑与乡村发展建设暑假社会实践团襄阳团队再次前往襄阳古城,本地实地调研重点考察古城带动的仿古商业街——北街的 现状。北街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厚重感,也有热闹的商业氛围,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993年、2001年、2021年,襄阳市政府三度对北街进行修建整治,致力于将北街打造成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朴典雅风韵彰显的文化商业步行街。如今的北街已成为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街道,也是游客来襄阳必到的打卡点之一。

襄阳城墙到荆州古治方向的街道

虽经过综合整治,北街目前还只是一个穿戴着“仿古”衣帽的普通街道。即游客在北街活动的空间只是一个线型仿古建筑主干道,没有形成一个旅游区域,缺少让游客停留回味的空间点位。北街发展缺乏与古治街等周边商业及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思维,致使与其相连的很多街道、小巷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推动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氛围与商业经济发展等相协调,值得我们思考。

殷盼杨柳村,缮古朴民居

7月19日,实践团对南京城南部郊外的明清江南古民宅建筑群进行调研,致力于记录其现存情况、空心化进程以及其作为旅游景点可供开发与保护的可能性。

朱家大院“九十九间半”正门前

杨柳村先存古杨柳村与现代杨柳村,古杨柳村仅占现有面积的三分之一,且在原本的三十六堂之中仅存七堂;宗祠位于古杨柳村中心,建筑结构保存完好,但已不再作祭祀之用;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为的朱家大院“小九十九间半”经过修复改造,腐朽的木结构已被替换,墙面石雕装饰、瓦顶和宅院内部都保护完好。

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曾经这样描述杨柳村的“小九十九间半”:“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几分妩媚,较苏州的建筑少了点脂粉,较皖南皖北一带民居多了几分姿色。淡妆中见妩媚,秀气中见大气,为南京古民居的本色。”

从前柳村西南隔湖杨远眺

杨柳村整体与南部农田、杨柳湖由东西向交通干道分割,整体布局讲究风水,南面、东北、西北三角各有湖。北有小山丘陵环绕,与杨柳湖形成南湖北山的风水格局,是我国传统民居群中的典型案例。

在2013年后,杨柳村古建筑群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以在开发过程中留存一些历史风韵;但建筑群整体的变迁已经使得许多古老的砖瓦栋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经调查,除朱家大院内的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俗称“三堂上”)外,仍存有的仅剩代耕堂、恩贻堂、安雅堂(火灾焚毁一部分)、敦本堂、四本堂、承厚堂和翼圣堂共七堂,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其中翼圣堂规模最大,共有七进、十八道门槛。

火灾后未完全修缮的安雅堂

7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宁、鄂、桂多地探究古建筑与乡村发展建设暑假社会实践团对前杨柳村古建筑群现存情况进行了资料比对,发现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已经对现存的民居古建筑群贴牌保护,遏制了村民对建筑墙体的破坏性改造,尽可能留存了这批始建于康熙、乾隆年间的文化瑰宝。但仍有如安雅堂的焚毁部分、思贻堂的居民改造、四本堂的墙壁开裂暂未修复,村民反映修缮迟缓不力。

恩贻堂断裂的墙面

实践团在调研时发现,保存良好的朱家大院三堂上是优秀的古建案例,既尊重了原有的建筑风貌也充分开发了旅游业,使得杨柳村的居民能享受到文化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红利,相关产业都得到生存空间;但对于未完全空心化、逐渐失去宗祠祖祭习俗、且对古建筑破坏性改造的前杨柳村整体状况而言,更需要得到充分的扶持援助。村民也殷切期盼,若杨柳村建设项目仍能维持风水格局、减少干扰居民生活的开发并保障其生活便利的话,杨柳湖的鱼儿会一如的富足肥美。

图文来源:建筑学院

负责人:康志涵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