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2022 三下乡| 探寻非遗美食,传承非遗文化——文遗月老社会实践团浙江分队赴余姚开展调研

2022年08月16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叶飞雪 潘天成)民以食为天,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代表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了解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产生着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文遗月老社会实践团浙江分队于8月10日上午齐聚余姚,开展了主题为“百名团员下乡村,科技赋能非遗+”的社会实践活动。

余姚的非遗美食承载着余姚独特的“历史味道”,它们以经久不衰的口感和独具匠心的手工制法为人称道。细数78个余姚市级非遗项目,涉及饮食的接近20个。今天,实践团便来到这里,体验当地独特的乌馒头,感受它的文化魅力。

图为乌馒头潘天成摄

一种非遗美食就是一个故事,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的生活习惯。乌馒头在慈江两岸有着悠久历史,其沾着红糖底,形似莲花,入口“软、香、甜、糯、松、滑”。乌馒头的传说十分精彩,相传在慈城有一个叫做乌杰的人,在此开了一家馒头店,当时元朝统治,统治者野蛮无道,弄得民不聊生。于是乌杰与义军相约在端午之时进行起义。为了传递信息,乌杰将馒头做成了摇铃托盖的形式。送给了义军,义军称这种馒头为“乌杰馒头”,慢慢的就变成了乌馒头。

10日上午,实践团来到糕老章,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一下乌馒头的制作。将熬好的红糖水倒入模具,再把发酵好的面粉放在红糖水上面,然后上蒸笼慢慢蒸熟就可以了。但为了保证馒头的口感,每个步骤都很关键。

图为实践团体验乌馒头制作潘天成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指导实践团潘天成摄

在真正走近非遗美食文化后,实践队员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厚重、传统美食与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不易、非遗传承人们坚守非遗背后的艰辛。对于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认为不虚此行,同时也更加相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像余姚乌馒头这样的非遗美食和传统的美食文化依然可以绽放出属于它的价值。作为非遗,饮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制作工艺和社会活动。保护非遗美食的,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提升饮食文化的创造力。

图文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