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控学院“青禾筑梦,情暖童心”实践团赴安康市汉滨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实践活动。团队以“红色基因润童心”为核心,将趣味教学与爱国教育相融合,通过绘画传情、故事铸魂、实践育人,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团由多学院学生组成,涵盖本专科各学段,分为教学、宣传、调研、后勤等专项小组,在队长统筹下形成“教学传红色知识、调研察童心需求、宣传展实践成效”的联动机制,让红色教育既“接地气”又“入人心”。
画笔绘初心:一堂特殊的红色绘画课
7月17日的绘画课堂上,教学组志愿者带来了一场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红色绘画课。志愿者们首先以“什么是英雄”作为引入,为孩子们讲了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坚持学习的故事,又抛出了“那大家知道,咱们的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吗?”的问题,用动画短片展示了红领巾的由来。故事讲完,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在纸上涂涂画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留守儿童小雨(化名)起初低着头不愿动笔,志愿者蹲下来指着课本里的英雄插图轻声引导:“你看,这些叔叔阿姨为了保护我们,就像超人一样勇敢,是不是呀!”,小雨托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后,也拿起了手中的画笔。十分钟后,一个举着红旗的小人跃然纸上,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保护家”三个大字。志愿者发现,不少孩子的画里都有五角星、红旗等元素,这些稚嫩笔触下的红色符号,正是爱国情怀的纯真表达。
课后,宣传组将孩子们的50余幅作品贴成“童心向党”画展,并邀请社区家长们到场观展。课后,调研组的成员们走进了部分孩子家中,发现80%的孩子回家后主动向爷爷奶奶说起了“英雄故事”,还缠着他们给他们讲讲其他英雄的故事,在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中,红色教育的种子悄然埋下。

故事育童心:普通话里的红色传承
7月19日,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普通话推广活动。在为孩子们教读拼音之余,团队特意加入“红色故事会”环节。志愿者用标准普通话讲述赵一曼给儿子写信的故事,当讲到“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原本喧闹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

随后的儿歌教唱环节,《娃哈哈》的旋律被改编成红色版本:“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英雄花儿多鲜艳……”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学唱,教学组还设计了“红色词语接龙”游戏,“国旗”“英雄”“中国”等词汇在欢笑中被牢牢记住。
后勤组同步记录的安全日志显示,活动期间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课堂互动率较平日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队长在总结中写道:“当孩子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爱中国’时,我们知道,红色教育已经有了最动人的回应。”

家访悟初心:让红色关爱延伸至家庭
调研组分赴12户留守儿童家庭家访时,发现多数孩子由祖辈照料,红色教育存在“想做但不会做”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团队整理出《红色故事亲子共读手册》,收录适合低龄儿童的10个红色小故事及互动游戏,由后勤组打印分装后赠送给家长。

留守儿童小宇的奶奶接过手册时红了眼眶:“娃爸妈在外打工,我们老两口不会教这些,你们送来的不光是书,是让娃懂事的法子啊。”
该实践团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以“红色基因润童心”为核心,将趣味教学与爱国教育相融合,通过音乐传情、故事铸魂、实践育人,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稿组织: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