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三下乡】“传承非遗文化,探访杏坪皮纸”——资源工程学院“弘扬非遗文化,爱暖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柞水县杏坪镇金口村开展走访调研

2023年07月21日  点击:[]

为响应学院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7月2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弘扬非遗文化,爱暖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前往柞水县杏坪镇,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化,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为传承乡村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20日,实践团走访金口村进行观摩和学习,深入了解乡村的“捞皮纸”文化传承情况,与当地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乡村“捞皮纸”文化传承方面所遇到的的问题。

图1实践团在杏坪镇镇政府合影

首先,实践团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同拜访“捞皮纸”技术传承人,学习文化技术。非遗传承人们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一行人,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捞皮纸制作生产的作坊,并邀请队员动手实践、学习制作捞皮质的方法。

图2队员参观学习“捞皮纸”制作过程

图3队员参观学习“捞皮纸”制作过程

杏坪皮纸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在柞水呈现鼎盛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因为手工生产皮纸战线长、工艺复杂等原因,导致手工作坊数量锐减,时至今日仅有金口村还有几十余户的皮纸小作坊。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与村民们的互动交流,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制作皮纸生产方式以及在制作、生产皮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实践团队成员对“捞皮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制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践团走访多家皮纸作坊,发现整个金口村中仍有不少人家依靠“捞皮纸”技术作为收入来源,其中最年长的一户人家的传承者已有八十余岁。听领队的村民介绍,爷爷曾在村中任教师一职,开展教书育人事业,奶奶在村中做会计,他们自退休以后,也依靠捞皮纸来做些生意,补贴家用。

图4队员们拜访最年长的传承人

随后,在与另一户村民夫妇的交谈过程中,得知年近五十的他们是整个村子最年轻的制作皮纸的一户人家,捞皮纸工作辛苦,工序繁多,尤其在冬日里,天气寒冷,在捞纸时难耐水冰寒刺骨,需要在一旁放置一盆热水,将手放入其中稍缓冰冷,然后再重新捞纸,循环往复,一天捞纸几百来次。在一天的劳作里,夫妻两个人依靠“捞皮纸”能挣取一两百元的利润,因为制作过程辛苦、利润低薄,生活花销大、工艺繁杂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捞皮纸”这一手艺。

图5队员和年轻一户传承人交谈学习

经过今日的走访交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弘扬非遗文化,爱暖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中的每位队员都对于杏坪捞皮纸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位队员都真切希望社会中的更多人能够认识和了解杏坪皮纸等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使得杏坪捞皮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能够依靠商业化运作,拓展其市场价值,增加保护的可持续性,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历史遗产增色,丰富社会文化。

指导老师:和郑翔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