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捞皮纸的发展历史与传承进程,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弘扬非遗文化,爱暖留守儿童”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柞水文化艺术中心进行参观学习。

图1实践团到达文化馆
实践团到达文化馆后,文化馆长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并且安排专管非遗文化的袁老师带领实践团参观,并为实践团讲解。袁老师介绍,《柞水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即1748年),皮纸工艺就流传于此,金口村霍氏、陈氏两大家族,代代传承,把皮纸生产作为养家糊口的主要生计,构皮造纸工序复杂,大工艺有十四道,小工艺有七十二道。

图2文化馆内部
队员们在文化馆工作人员袁老师的热情接待下参观了非遗陈列馆,同时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她所了解的关于柞水非遗的故事。柞水现已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其中我们重点了解了《杏坪皮纸》,据袁老师介绍,捞皮纸并非我们想像中白花花的书本纸,而是有自己特殊市场的麻纸,也叫土纸或皮纸,颜色显灰。主要用于祭祀焚烧,人死后土葬时装棺材的垫底,裱糊字画、练习书法等,近年又有大型酒厂用于密封储藏酒罐。目前柞水县有专门生产捞皮纸的工厂。

图3老师讲解捞皮纸用途
实践队成员又对柞水县文化馆兰馆长进行采访。据了解,近年来柞水文化馆始终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以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自觉,高度认识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二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表现形式,丰富非遗项目内涵,增强非遗项目生命力;三是加大投入,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工作的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加入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四是挖掘潜力,不断提高非遗项目市场效益,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与产业开发、与全域旅游有机融合,做大非遗项目品牌;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加强非遗传承人和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增强非遗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发展。先后打造了“送欢乐乡村行”、“文化大赶集”、“柞水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以促进非遗文化繁荣。经过队员们一天的采访与调研,感悟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4实践团与老师合影留念
在实践团队离开文化馆之前,在文化馆门口观看了柞水县文化艺术节的表演,表演旨在弘扬柞水传统文化,并宣传了二十大的精神,表演既具有观赏性又能够启发人们。

图5实践团观看文化艺术节表演
经过一天的参观学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都对捞皮纸这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辽阔山河同歌,与千秋伟业共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宣传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机械化造纸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纸业的强力冲击,这种传统的手工小作坊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愿这项传承已久的造纸术活化石,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捞皮纸,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指导老师: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