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 7月14日至24日,西安建设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西南山区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调研团从西安出发,依次分别到达重庆涪陵、贵州六盘水、四川攀枝花等地方对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存和社会影响进行参观、探访、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精神文明和思想意识更需要我们加强建设。三线建设是我国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极其重要的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经济建设,其中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时至今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线史是党史和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历史原因在研究和宣传上长期处于较为边缘的状态。此次团队调研的目的在于,更全面更深入挖掘这段历史,并同当前大思政课背景结合促进“四史”教育的更好推进。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组成,由学院的陕西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基地平台所提供的课题方向支撑。
团队首先抵达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国防教育基地。该基地在三线工程原址上建立起来。50多年前,在这座大山下,随着一声炮响,拉开了长达十年的816地下核工程建设的序幕。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一同走进地下洞体,“816”工程体量庞大, 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人工军事洞体,也是当时中国头号的绝密军事核工程,内里结构复杂,宛如迷宫,可谓“洞中有楼,楼中有洞”。

(816核工程遗址合影)
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核反应堆大厅及相关区域。足足有数十层楼高的大厅是如何在山中挖掘出来的?穹顶上巨大的行车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解密。在中央控制室的四周留有人工观察孔,当出现故障时,需要穿戴简易防辐射服的工人进入辐射区,在几十秒的时间内进行作业,并且凡是进去过的人,生命健康会受到极大的危害,甚至会直接付出寿命的代价。切身实地的参观,给予了人们从电视和书籍上无法感知的感官震撼,大家都被当时人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深刻感染。在同白涛镇以及涪陵区的居民访谈调研过程中,我们得知816核工程在对涪陵区乃至重庆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老一辈的居民和参建老兵更是提起当年建设经过更是潸然泪下。

(核反应大厅)
如今816核工程遗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远在深山交通不便,但其以自身遗址遗存的完整程度以及在三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本地乃至周边省市的政府机关、学校单位等组织前来参观学习,是极好的红色教育以及“四史”教育基地。
从涪陵出发,团队一路向南,前往三线建设中的最重要的钢铁基地——攀枝花。攀钢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和有色金属生产企业,是同东部地区首钢、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一样扮演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重工企业,攀枝花钢铁基地作为三线重点中的重点,整个城市都与三线建设紧密相关联起来。
抵攀当日,团队成员探访了一位先前联系到的曾经亲身参加攀枝花建设的攀钢退休老员工。在老人家中,他从自身体会生活详细地为队员们讲述了当年的建设经历。1966年10月仅17岁的他背起行囊,从老家四川省西充县来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他经历了攀枝花市从由七户人组成的“小渡口”建设成如今的“钢铁之都”的全过程。讲起那段辉煌的历史,老人眼里充满着光亮。老工人讲述了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组成的建设大军,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浪潮的号召下,集聚金沙江畔这个“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村落,“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棒棒(抬东西的木棒)压,晚上压棒棒(木棒搭成的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开始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

(走访攀钢老员工)
从1965年到1970年7月1日攀钢1000立方米一号高炉正式出铁,用了不到五年时间,伟大的三线建设者们于无声处起惊雷,在崇山峻岭中建起举世瞩目的钢铁城市。从老员工之后,调研团来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进行走访,经企业介绍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全面的转型调整下,攀枝花钢厂顶住了企业转型的巨大压力,务实创新,在新时代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攀枝花钢厂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迅速转型并实现成功,目前攀枝花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钒、世界储量第一的钛,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全球第一个钒钛标准委员会,掌握世界话语权,为国家战略增添筹码。队员还了解到,到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而全国高铁铺设的钢轨的70%来自攀枝花,可以说是攀枝花的钢铁铸就了我国的高铁基建奇迹。另外,团对了解到攀枝花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当前不仅传统产业转型效果明显,更是将特色水果打造成为城市远近闻名的产业名片,攀枝花是国内三大芒果主产区之一,因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优越而畅销国内外,作为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批保护工程、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地理区位优势为抓手,攀枝花政府联合京东、伊利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助力攀枝花水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并通过企业渠道大大拓展了当地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是攀枝花城市发展的新的风景线,这一调研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科普基地的对新时代下乡村振兴课题的研究也提供了良好的案例。

(走访攀钢集团)
队员们之后在攀钢员工的指引下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对当地以及全国的三线建设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河南到四川,三线工程遍及中西部十三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市。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长达二十年的三线建设促进了许多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从五湖四海汇集而来的三线建设者们面临着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竖立起一根根电线杆、修建起一条条铁路公路,盖起一排排民房和科研院所。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三线建设者用自己的双手在西南、西北的大山中创建了众多大中型项目,形成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一系列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心,架起了襄渝线、成昆线等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线,极大改变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民族的融合,大大加强了国防安全和国土纵深防御。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们认真了解、学习攀枝花钢铁项目的发展历史,在一无设备二无交通的条件下,从“攀枝花”地名确定,攀钢厂址选定、攀枝花特区领导管理体制的确定等各个重大问题上,党中央均高度重视并直接指挥。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看,攀枝花是三线建设中投资最大的项目,而后续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更是极其深远。

(三线建设博物馆合影)
在整个行程中,团队还到达三线建设“两基一线”中的另一基“煤都”六盘水,去当地探访了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存,从城市格局、产业发展的角度考察,队员们不仅了解到了煤矿产业对于当地的影响,更是了解到了三线文化在当地的遗存之深、影响之广,同时还在三线博物馆中通过老物件老设备体验到了当年的建设氛围。

(队员操作体验三线建设时期工具)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样简单朴实又宏壮有力的时代口号穿越时空至今依然回荡在祖国大地上,一座座工厂、一所所科研院所、一条条交通动脉在崇山峻岭中出现,几百万的三线建设者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共和国度过危机岁月并在新时代中崛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新时代下,充分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对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更是我们在新时代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精神信仰支撑。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人:施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