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西建大学子暑假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三下乡:秦腔表演深入人心,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2022年08月04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张哲睿 景琳雅)2022年7月28日下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再次出发。继陈耀武秦腔脸谱工作室后,实践团再次前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宝鸡戏曲剧院进行暑期调研。团队主要从剧院背景,戏剧特点,传承方式及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采访。

杨朝霞副院长是任职于宝鸡市戏曲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多次担任秦腔剧目主演,在多个剧目中成功的塑造了不同性格的艺术人物形象,深受业内人士及广大戏迷的喜爱和好评。杨副院长用生动有趣,简便易懂的语言带领实践团深入了解秦腔各方面知识。在她的带领下,实践团领略到宝鸡戏曲剧院历史和秦腔文化的魅力。

图为杨副院长讲解秦腔发展

“我们剧院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而秦腔在我们剧院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都是十分受欢迎,很有市场的。”杨副院长看着戏剧院大厅的老照片说到。对于秦腔的发展历史,实践团在陈耀武秦腔脸谱工作室的采访中就已经有了部分了解。实践团队长黄天阔提出剧院与戏曲发展的相关问题,杨副院长一一耐心回答,为实践团答疑解惑。在杨副院长的介绍下,团员们进一步了解到了秦腔的特点。秦腔诞生于大西北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莽莽苍苍,东有黄河之九曲回肠,西岳华山雄奇峻险。孕育于这样一种环境里的秦腔,自然是朴实、粗犷、深刻、高亢激越、粗犷豪壮的,富有夸张性且善演历史剧。通过具有特色的陕西方言与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剧目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图为杨副院长为实践团讲解戏院历史

图为杨副院长介绍戏曲道具

“这些都是过往陪伴我们几十场乃至上百场的道具,陈列在这里让剧院总能回想起曾经那段艰苦的日子。”在道具室,杨副院长为我们悉心介绍各种各样的道具,“戏院创办初始,条件十分艰苦,老一代的演员咬牙坚持,才闯出一片天地”杨副院长不断感叹道。早期秦腔发展前期,老一代的艺术家们在经费紧缺、演员人才缺乏的艰难环境下苦苦支撑,是因为他们坚信秦腔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它对戏曲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是影响深远的,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落寞,传统文化的火把就能够延续。而道具室中一面墙上,满满悬挂着散发金光的各项荣誉奖章,是老艺术家们为文化传承所做出奉献和努力的标志。

图为实践团就秦腔发展与杨副院长交谈

“我们戏院发展,是因为剧院上下一心,都怀有一颗热爱戏曲秦腔的心。”杨副院长从11岁就开始练习戏曲,虽然当时人们对学习戏曲这门技艺怀有偏见,但是杨副院长仍旧拥抱自己的热爱,坚持不懈学习,即便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成为了国家二级演员,踏实努力地走到了今天。杨副院长在和实践团队员交流中,提到她本人对戏曲表演的未来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和展望:“有很多人都喜欢看我们演的戏,现在国家扶持的力度也十分之大,戏曲相关的非遗文化也在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中,我有信心戏曲继续走下去,并且走的更好,更远。”

图为实践团与杨副院长合照

但随着时代和观众口味的变化,传统戏曲的观众正在不断流失。如何在保持“本色”的同时,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是包括秦腔在内的戏曲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对于戏曲的传承,杨副院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将时代精神融入到戏曲中去,在政府的扶持下培养下一代演员,进一步加强群众宣传,带人民大众领略戏曲艺术和秦腔文化的美,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让创新与传统在戏曲中共同发光。实际上,宝鸡戏曲剧院已经实现戏曲进校园,现代剧编排等宣传改进项目,为戏曲文化的推广及传承持续努力着。

戏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还是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的重要内容。回归传统的传承,搭上戏曲繁荣的高速列车,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让戏曲之美滋养祖国的每一片土地,是我们现如今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我国戏曲需要适应这种新发展、新变化,要提高创新能力,在保持优秀传统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与国际接轨,适应多元化的审美趣味,才能在未来持续散发自身独有的文化光辉,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文来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审核:黄天阔 杜瑶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