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议程。继在浙江考察安吉余村、杭州西溪湿地后,陕西考察又深入秦岭,足见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如一的重视。保护秦岭、守卫自然,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离美丽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团队线上会议合照
穿云叠翠,袍泽同往
7月26日清晨,迎着蒙蒙细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翠华山生态环境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向翠华山出发。实地考察该景区垃圾分类现状之外,我们还对游客、环卫工人以及餐饮人员做了详细的采访调查。
针对不同情况,翠华山景区摆放了几种不同的垃圾桶。


车行道垃圾桶
车行道主要是以上两种,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翠华山景区正在对垃圾桶进行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垃圾分类的管理。但其摆放位置离游客较远不易投放垃圾。


人行道垃圾桶
人行道垃圾桶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进行简单分类的位于山脚和山腰处,靠近行人,方便投掷。山腰以上的垃圾桶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
徇情探问硕果累累
出发之前,实践团同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方案,做好了预案并进行调研。学会做好预案,一方面是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同学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为充分了解民意,获知基层人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问卷调查便成为关键手段,通过分发问卷,来获取较为全面的真实数据资料。


受访者填写问卷调查
如何能够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调查也成了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十分考验同学们的情商,需要同学们充分调动自己的交际能力,以积极沟通的态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小组同学不仅领略到了景区的别样风光,同时也深入体验到风土人情。
在调查的过程中,既有游客的热情配合,也无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听过了各种各样拒绝的方式,开展调研工作是真的是道阻且长”,小组同学感叹道。“但我想在今后,我会变成一个更温暖的人,因为那些人们在无意间透露出来的冷漠,也许细微,却也是让人无法承受的。”

团队成员访问游客
调查问卷统计后发现,一半以上的人会在投放垃圾时注意分类标识;绝大多数游客可以正确投放垃圾。有一半的人会主动配合垃圾分类,并且觉得居民在垃圾回收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但垃圾桶的外观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正确投放。绝大多数游客表示自己环保意识很强,会将地上没有投放的垃圾正确投放。


问卷调查结果
当谈到“关于垃圾分类与秦岭保护问题”时,引起了游客们巨大反响,绝大多数游客都能够认识和理解垃圾分类对秦岭保护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他们也在规范自己的垃圾分类方式,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他们希望政府等相关部门能够完善景区基础建设,提高垃圾处理工作效率和效果!
另外,游客对于我们实践团能深入基层调查群众所需,收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感谢。同时他们期盼政府等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秦岭生态越来越好!保护秦岭,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