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践育人 -- 正文

家国情怀,兼济天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江苏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调研行第四天

2019年08月07日  点击:[]


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王宇慧 李思奕 席佳乐 摄影记者 张璐)8月5日,实践团成员早早准备就绪,开始新一轮的走访。早上,实践团成员跟随徐启原先生来到一处受助学生宿舍,在这里享用了一顿由受助学生们亲手下厨准备的丰盛早餐。

饭后,大伙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开始了一场同龄人间自在开怀的交谈。“第一次来到无锡,什么都很陌生,我甚至搞不清楚方向,常常束手无策,经过这几年在夏令营的锻炼,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许多生活技能,就算换一个陌生环境相信我也可以很快适应。” 论及“候鸟计划”,一个同学如是说道。其中有参加过5、6次这个活动的学生表示,它教会他们最多的便是自立自强。接着团队成员提到了对助学这一事业的看法,学生们表示自己会将资助金用在刀刃上,努力学习,不辜负资助人的期望,并希望自己能早日有能力,加入到资助人的行列中,“这就像是一场火炬的传递,我们希望这份爱与希望能传递、帮助更多的人。”他们如此说道。

再宿舍里简单交谈

带着对上午那些自立自强的优秀青年的钦佩,下午,实践团成员分为两组继续这一天的走访。第一组队员采访到一名名叫杨静的受助学生,她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来到无锡参加暑期打工。当负责采访的团队成员问及被资助,对她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时。她表示,除了减轻了自己家庭的经济负担之外,更重要是让她知道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让她一直不断的努力,资助人和徐启原老先生先生对她的关怀也让她在面临任何困难时都能勇敢坚定。在采访中,她同样表示等到自己有能力时:一定会去帮助更多上学困难的贫困学生,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正在朱仲林老先生的家中接受着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启迪。朱老先生现年68岁,已是高龄,没有退休工资这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实实在在接近社会收入最底层的低保户。微薄的收入、勉力维持的生活,却都无法影响他做公益的热情。老人从多年前经朋友接受参与到夏阳基金会的助学活动中,至今已经资助了不下三名学生。谈及正在接受资助的学生,老人频频点头,称赞他非常懂事,经常打电话,发短信来问候爷爷奶奶的生活与身体康健,对他的姐姐更是称赞连连,称其知书达礼,很有教养,“他们家的家教非常好,有教养的孩子,他的气度甚至坐姿都是不一样的。”老先生如此感慨道,“孩子,面相与你们一辈子关系很大的,因为相由心生啊,你好好学习,心怀感恩。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党,爱国,爱人民,你的命一定是好的。”面对将长成而未长成的后辈们,老先生苦口婆心道,引发了在座的团队成员极大的情感共鸣。

团队成员与朱先生合影

谈起对助学这项公益事业的看法,朱老先生以“一家饱暖千家怨,”这句俗语来概括作答。“什么才最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幸福!为自己不幸福的”老先生向我们说这几十年一路走来的感悟,“我只上过俩年学,但我生活过得去,我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我很满足。”一位只上过两年学的老人,提起最近几年最为热门的“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侃侃而谈,并对此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解读与感悟。其中反映出的对国家、人民真挚而热忱的爱与安贫乐道、弘文复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响应习主席的复兴孔孟之道)的家国情怀给采访的每位团队成员留下了极大的震撼。

晚上,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团队所有成员聚在一起,交流着今日的所得。如果说,那些受助学生用青春的热血与活力不断感悟并发扬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贵重人品。朱仲林老先生便是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并盼望着能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永世流传的当代圣人。

在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中,我们倾听,我们感悟,并从中收获了成长。“能遇见是我们有缘”,套用朱老先生的话,我们向这一天遇见的所有人生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与祝愿。愿你们三冬暖,愿你们春不寒,愿你们天黑油灯,下雨有伞。最后,感谢相逢,感谢,遇见。



关闭

阳光下的土地 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