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按照校团委统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深化我院“社-志-创”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实践育人质效,2025年暑期,冶金工程学院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赴河北衡水、陕西商洛等9省36市(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中央专项团队:“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
实践团以“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科学精神”为使命,奔赴多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深刻的宣讲实践活动。团队致力于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与社区文化之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实践团首站走进革命圣地延安黄陵梨园社区,通过科普宣讲传递理想信念,让跨越时空的“两弹一星”精神熠熠生辉;随后奔赴山西晋中太谷太坊社区,深情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感人故事,走访慰问退役军人,倾听峥嵘岁月回响;在商洛商州区张坡社区,团队以生动动画短片再现先辈奋斗历程,在互动问答中点燃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最后深入安康白柳镇爱心驿站,开展“‘核’护梦想 关爱儿童”主题公益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与爱国的种子。
“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不仅在多地播撒红色火种,更以青春力量传递奋进信念,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团中央专项团队:青声传韵・语润乡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团
“青声传韵,语润乡田”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鲜活、实效显著的推普实践活动。团队致力于将语言赋能融入乡村教育与民生服务之中,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实践中,团队走进乡村学校与师生交谈,掌握青少年群体的语言习惯;走进警局与民警交流日常执法、群众沟通中普通话的应用场景及难点,了解基层治理中的语言需求;在街道随机采访居民,以“拉家常”方式询问日常普通话使用及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等问题。多维度调研收集真实的基层声音,让实践团初步掌握了当地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问题,针对性解决乡村各类等场景中的沟通难题。
青声传韵・语润乡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团通过分层分类推普服务模式,为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注入了鲜活动力,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校级重点团队:“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
“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北省衡水市,开展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与饶阳县刘晖内画艺术院,通过参观学习、大师对话、技艺体验及志愿服务,多维度探寻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乡村实践路径。
在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实践团聆听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自勇先生讲述内画艺术的历史与创新,亲身体验“反笔绘内画”的技艺难度,深刻理解“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工匠精神。随后团队赴饶阳县刘晖内画艺术院及民俗文化园,调研“非遗+农户”文化振兴模式,见证内画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实际成效。实践团还组织开展“童心绘梦”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儿童绘画创作,播种审美与文化的种子。
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工科学子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认知,也为团队探索专业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服务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暑期,冶金工程学院团委精心谋划、多维布局,从要出着手、实处用力,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经过“宣传动员、实践筹备、组织实施、实践培训、安全管理、精准复盘”六大阶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真问题”,在实践中探求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思政”实践教学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和教育实效。
据悉,冶金工程学院2025年共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60支,其中团中央专项2项,校级重点团队1支,“万生进百企、钢铁筑脊梁”全国钢铁行业院校学生主题实践团队9支、院级普通团队48支,制定《冶金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实行实践安全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线上线下相结合、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相结合,实现除毕业年级和博士外在校学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