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王木悦 张愉乐)2019年9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洋县。“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回头看,看了一圈发现只有遗憾和惋惜,可是当你再次回头之时,会发现早已满载而归。”回首望去,支教生活便是如此。支教团成员们将自己奉献给社会,以行动践行青年人的担当,用赤子之心去点亮那些孩子的世界。支教团在时光中雕刻了爱的痕迹,洋县用真诚留下了盈盈爱的回忆。近日,我们收到了来自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的感谢信,字字含情,言语间是感激是祝福,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支教团奋斗与奉献的勉励。


来自洋县城南的感谢信
“虽然我们暂时身处黑暗,但依然有人陪我们仰望星空。”一年的支教生活拉近了支教团与孩子们的心,彼此间培养了信任与依赖。他们成为温柔相待的老师,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带孩子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为他们放飞梦想、拓宽视野;纠正孩子们的小错误,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变化与成长。来时匆匆,离去亦匆匆。支教团成员们虽已告别,但这份经历将化为自己和孩子们前行的动力,在此后的每一段征程中,都给予着前行的勇气。

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
在人生中有这样一个阶段将自己投入奉献社会之中,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真的值得。与孩子们相处的生活中,支教团成员家访过50多户家庭,了解了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近距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看着孩子们在支教团成员的引导下逐渐成熟懂事,着实令人欣慰。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疫情阻断了支教团与孩子们的相处,但也正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相别,让支教团成员和这里的孩子们更加感激、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相见的机会。线上教学任务顺利开展,云端上课、作业检查、线上考试等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课后的一切工作也在充实而疲惫的生活中圆满完成。支教团成员让孩子们发觉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鼓励他们一步步向梦想靠近,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果说有哪件事终生难忘,那便是为孩子们建立图书角。当得知当地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匮乏时,支教团成员积极联系母校,在母校团委的帮助下筹措了一批书籍。亲手组装的书架搭建起孩子们知识的阶梯,图书一角成了孩子们梦想的花园。知识的种子因此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长大,孩子们也用优异的成绩回应着支教团成员们的期望。
心向之处,便毅然而行。支教团成员们带给孩子们教育,而那段时光也为支教团成员们上了一节意味深远的课程。一年里的每一个小片段、小故事都很温暖,那些天真灿烂的笑容、那一颗颗手折的纸星星、那一张张写满不舍的小纸片……都在支教团成员们的心里激起波澜。初为人师,支教团成员们用真心和努力去与孩子们共同进步。他们用自己工作的专业度、努力去完成每一份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践行着一位教育者的本分。不辜负三尺讲台,不辜负教育初心,不辜负自己的良知。

支教活动
今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洋县一起走过的第八个年头。前不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委和文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第21届支教团的成员孙立力老师为城南学校五、六年级学生做了专题励志演讲《最好的我们》。作为支教团的前辈,孙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给同学们分享了许多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演讲传递着奋力拼搏的精气神,让同学们备受鼓舞。孙老师寄予同学们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能成为自己和父母的骄傲,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此外,西建大文学院的辅导员、法学硕士周恒老师还给初中的孩子们带来了法律知识课堂,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竖起了法律的红线,强化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导他们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让孩子们更知法、懂法、用法。此次洋县之行,史唯、周恒、孙立力三人给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送来了水杯等学习、生活用品,同时,馨火杂志社也通过征稿搭建桥梁,共建文学平台。将心底的善意化为了一次次的行动,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深深的慰藉。

温暖物资送关怀
“有些事情不是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意义。”支教团的接力棒在一届届传承着,带来了梦想和希望。所有支教团的成员们始终都铭记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的深刻蕴意,而支教这份光荣的火炬也必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