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刘宇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对于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引领全院团员青年“守初心担使命听党话跟党走”,环境学院于5月26日19:00开展了2020年“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第二讲。参加此次培训的有西北大学哲学系主任袁志伟老师,环境学院团委书记、2018级本科生辅导员辛欣老师,环境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主要干部及班团委成员。培训由本次“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班主任、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薛福举老师主持。

本次培训由西北大学哲学系主任袁志伟老师讲授第二讲,他从古长安的中外文明遗迹讲述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交流到文化自信的过程。

第一方面“使臣与商旅”。通过长安的中西交流文物,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安伽墓石棺床》与入华粟特人 、西北大学《井真成墓志》与日本遣唐使、《杨良瑶神道碑》与黑衣大食国的交往中展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独具魅力,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前来交流学习。
第二方面“诸神与圣经”。袁老师分别从佛教、伊斯兰教、祅教、景教被引入陕西后遗留下的历史古迹为我们讲解了长安的外来宗教史迹,通过辉煌的古建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长安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第三方面“华服与美食”。袁老师从胡食、胡服、胡乐讲述了长安胡风,为我们展现了长安频繁丰富的物质文化交流。




最后袁老师总结到,“长安”成为现代西安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通过回顾两千年来东西文明的传播与互相借鉴,我们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做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文化自信、怀着交流的心态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今晚参加了很有意义的青年工程骨干培训,袁志伟老师的课堂整个培训话题十分轻松,由古文化、美食文化等给我们介绍了西安这座文化古城,我们的文化从长安到罗马几大文明的兴衰与交流,共同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中国器物、中国风尚、中国精神,对人类的文明也做出了中国贡献。我是一名南方人,对陕西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刻,不能体会到文化精髓,经过老师的介绍,让我对西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像老师讲到的希望未来我们能发现别样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市政1903郑志杰
昨天听取了袁老师对于青马工程培训的讲课,我有些许感受想与大家分享。长安,一个我深爱的并且骄傲的城市,“蓝田先祖,半坡炊烟”这里生长了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周秦汉唐最为鼎盛的历史,也为长安独享。如今,这座城市叫做西安,一首《西安人的歌》被大街小巷传唱,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土地欣赏她的美丽。我身为一个从小在西安长大的孩子,也是见证了这十几年来西安的巨大发展,在我中学时代,我还记得那时候的西安人是安逸的、缓慢的,那时候只有钟楼是年轻人的聚集地,那时候还没有四通八达的地铁,那时候的房价还没有涨起来......这十几年西安逐渐觉醒,已现卧龙腾空之势,西安将会持续唱响华夏大地,回荡五洲四海,光彩整个世界!

笃实团支部张悦
2020年5月26日下午七点整,很荣幸的参加了“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第二讲。这次培训是由西北大学哲学院袁志伟老师主讲,围绕西安市历史建筑和宗教发展等展开,为我们详细的讲述了西安这一十三朝古都的魅力。
长安是东西方文明荟萃的世界都会,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多元并包的移民城市。故乡与异乡的交融、乡音与胡音的交错,不同地域、国家的移民来到西安,不仅带来聚会与包容,更带来激情与活力。在今天,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侨民在西安生活工作的不在少数,随处可见各方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踪影,现在的西安也延续了当时长安的繁盛景象。
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周至八云塔等佛教历史遗迹更是为长安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宗教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人们信仰的发展与转变,更是文化的一种提升与交融。正是在多方文化的滋养下,长安才有了属于自己独特且迷人的魅力。也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了西安美食和西安人。
那么,对于在西安学习的我们,要首先了解西安的历史底蕴,才能更了解这座城市,明白西安的特有文化,才能坚定文化自信。面向包容发展的西安,我们也应与这座城市一样的胸襟,在城市文化的滋养下学习发展,在享受西安美景、西安美食和西安文化的同时,也要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不仅属于这座城,更属于这里的文化,是西安的一部分。

给水1903耿嘉蕊
今天,我从青马工程干部培训课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西安的文化知识。袁老师活泼幽默的说话方式,通俗易懂的带领我们了解了西安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通过这一次课程大雁塔、兵马俑等等历史古建的背后承载那么多古代人民的智慧着实令我惊奇。
老师从我们的专业特点出发,以人文的角度讲解了西安各大著名的历史建筑。我也深深为自己生活在这片土地而感到自豪骄傲。老师在讲述过程中,结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世界的广度去考虑文化的交流和兴衰。比如佛教文化中许多神灵后期都是典型的东方中国人的面孔,中国的琉璃瓦来自波斯等等。文化最好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建筑正是有了历史的痕迹,变得有温度有人情。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提高我们的专业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理科生,可能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这次培训给我们了一个启发。
袁老师一个半小时的讲解如同一顿饕餮盛宴,在带领我感悟到文化珍宝的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此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专业知识可能会让人读懂历史建筑的构造,人文情怀可以让人看到建筑的灵魂。未来我也会多读些书,多去游览各地的文化建筑,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给水1801殷玥
通过本次培训,相信学生干部们会更加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度,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袁志伟老师简介:副教授,西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学博士,从事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兼任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13世纪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文化认同研究》,主持及主研国家社科基金及陕西省社科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5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篇,发表CSSCI核心期刊8篇;在三联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201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讲中国大学mooc精品课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等,主讲西北大学专业及通识课程《佛教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外国古典建筑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