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团委网讯(通讯员 褚腾飞)11月22日下午16时10分,“(超)高速穿甲及碰撞的相关研究”学术报告会在土木楼212报告厅举行。本期学术报告会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小伟教授,报告会由南非科学院院士,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孙博华教授主持,土木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及近百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期报告会。

孙博华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陈小伟教授首先对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的概况进行简要介绍,使大家对研究院负责的研究内容和科研工作有基本了解。而后,陈小伟教授从研究背景、长杆侵彻的1D/2D模型研究、超高速撞击的材料可压缩性研究、陶瓷靶的侵彻,界面击溃及转变、BMG复合材料长杆弹的自锐穿甲效应、碎片云碎片识别,结构特征及波传播模型、超高速撞击薄板的材料失效与碎片云形态六个方面开始报告分享。首先,陈教授从Alekseevskii-Tate模型的近似理论解引入,介绍了长杆侵彻的1D模型和多种复杂的函数关系,并对长杆侵彻速度及减速度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多种复杂模型提出了平均贯入速度和贯入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接着,陈教授对长杆侵彻的2D模型的构建从基本思路、基本方程、参数取值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指出长杆弹头头部在侵彻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形状,进而影响长杆弹头的侵彻性能。然后,陈教授介绍了高速撞击的材料可压缩性研究及长杆侵彻和界面击溃,以lundberg钨合金侵彻碳化硅陶瓷试验为基础,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复现试验结果,分析界面击溃的转变过程。最后陈教授对BMG复合材料长杆弹的自锐穿甲效应金属玻璃的剪切敏感性、碎片云的研究及超高速撞击薄板的失效发展进行深入解析,分析了失效发展和撞击初始条件的关系以及板厚和撞击速度的影响,最后得出在撞击速度较大的情况下,靶板剩余的碎片极少,弹体破碎部分也明显多于低速情况。

陈小伟教授作学术报告
随后随后现场师生对报告内容提问,多位师生向陈小伟教授提问学术相关问题,陈教授也严谨耐心地为他们进行相应的解答。最后,孙博华教授针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点评,他肯定了陈小伟教授的科研成果,同时对在座的师生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可以从本次报告会和报告人的科研精神中有所认识、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做出丰硕的成果。

报告会现场交流
陈小伟教授分享的学术报告扩展了全学院师生对超高速穿甲及侵彻方面研究的前沿了解,引导学院学生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本次报告对于土木工程学院师生扩展国际视野,把握国际科研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土木工程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报告会现场
报告人介绍:
陈小伟,男,1967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士(1989),香港科技大学理学硕士 (199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博士(200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曾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首批杰出专家(201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12届邓稼先青年科技奖(2010)和第8届于敏数理科学奖(2010),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2),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1989.12-2017.01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工作,历任科研室副主任和所科技委副主任。2017.01入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研究方向:穿甲与侵彻、超高速碰撞及碎片云、毁伤评估等。长期从事复杂结构力学、结构冲击动力学、穿甲动力学和常规武器战斗部设计的研究,在穿甲/侵彻力学领域已开展了有国际影响的独创性系统研究,工作涵盖深侵彻、金属靶穿甲、弹体响应与失效破坏和战斗部结构分析等,其成果已在国内外同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已取得9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5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70篇),国内外大会报告和院校邀请报告60余次。担任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与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Defence Technology副主编,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爆炸与冲击》、《振动与冲击》、《兵工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含能材料》、《防护工程》和《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担任(或曾经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工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冲击爆炸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安全与防护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导。